只不過區別在於,中方吃餃子是管飽的。
而且有煮和煎兩種做法可選,現場就有人支架起鐵鐺子像煎生煎包一樣給煎。
日本人就不一樣了。
按照他們的飲食習慣。統一每人十二個煎餃,再搭配一碗白飯。
而無論中日,在這個層次,都有醬湯、醃蘿蔔、燻魚作為佐餐小菜。
另有奉賢黃桃一個作為餐後水果。
別說,就這樣非常簡單的一個安排,居然是人人滿意,竟然難得的讓後勤幹部榮獲了好評、
底下的看上面的不眼紅,上面的也能怡然自樂。
關鍵比起大鍋熬菜熬蘿蔔炒肥肉片來不但省事了,花費少了,而且無論哪兒的人也沒人抱怨不合口味的。
所以可想而知啊,寧衛民對於這個幹部來說,當然是牛人一個,只有讓他服氣的份兒了。
和導演野村芳太郎以及後勤幹部不同,中方的導演和那些國內比較出名的演員們,對於寧衛民的感覺,更多的是親切感。
因為這傢伙明顯來歷不凡,地位超然,可卻沒有半點架子,甚至還很幽默。
關鍵是他的日語水平非常高啊,比滬海廠派遣過來的兩個翻譯可強多了。
原本呢,中方的導演和演員和這些日本人因為語言不通,互相之前嚴重缺乏溝通和了解。
別說工作中不容易配合,難以瞭解彼此的意圖,這樣是非常容易產生齟齬和誤會的。
但從寧衛民來了之後就大大不同了,演戲的時候有他幫忙,中方導演也終於能讓日本演員明白自己的意圖了。
而中日演員無戲拍時,不知怎麼就以成了以寧衛民為中心的中日茶話會。
這傢伙人緣極佳,無論本國同胞還是日本人都很喜歡他,而眾人都圍著他聊,漸漸就成了中日語言對譯和互相學習的補習班了。
當然,既然男多女少,那自然沒人裝蒜,聊的正經事少,而閒篇極多。
尤其以兩國文化中最低俗的罵人方言為熱門聊天話題。
最有意思的是,無論中日人士,模仿對方總如鸚鵡學舌。
說的都很起勁,但就是不倫不類,古怪至極,每每弄得湊在一起的人開懷大笑,不能自已。
大家就是這樣的謙虛好學,敏而進取。
自然了,感情也在學習中不斷加深。
別看就這麼寥寥幾天,但寧衛民離開劇組時,中日工作人員的僵化局面已經不復存在,即便是語言仍舊不同,但日常生活中走個對頭也能打招呼了。
更有甚者,居然寧衛民還滿足了大家對於民族情結的需要。
不知怎麼的,他就把日本演員都忽悠了。
居然私下裡組織起人手來,拍攝了一張堪稱逆天改命的“吳淞口大勝”的照片。
那張照片在現場就讓攝像師洗出來了,大家誰看誰都得樂。
敢情作為俘虜的役所廣司和阿部寬頻著幾個“鬼子兵”雖然站在中間的C位,但卻一副俘虜模樣。
作為兩個日籍軍官,別說槍械軍刀了,就連軍帽都沒了,頭髮凌亂,身後有硝煙,還被繩子五花大綁著。
他們身旁和身後,則被穿著國軍軍服的寧衛民和幾個威風凜凜,金剛怒目的華夏演員用槍指著。
只可惜,畢竟只是鬧著玩兒的事兒,日本演員情緒不夠嚴肅和飽滿。
他們全都笑嘻嘻的,絲毫沒有兵敗被俘要被槍斃的沮喪,倒是有幾分看淡生死的從容。
是為整張照片最大的敗筆,否則的話就真能當宣傳海報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