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這些都不說,至少撮合此事的霍司長會為此欣慰,對寧衛民的大氣讚許有加。
當然霍司長也就會更加放心地支援他,更加不惜力地繼續幫他的忙了。
光衝這個收穫,那就值了。
於此同理,很快寧衛民還利用了自己在出版業內的人脈關係,從幾家大出版社請來了幾位臨近退休的老編輯,坐鎮於此。
這些老編輯們太有經驗了,帶新人同時,很快就讓案頭工作進入了正規。
因此怕是新單位,大多數人毫無相關工作經驗,但工作效率並不低,而且有效避免了重大失誤的風險。
最後,寧衛民還說動了張士慧,同意他那已經快成家庭婦女的媳婦劉煒敬過來幫忙當個辦公室主任,替他管理這裡的日常業務,財務賬目。
說白了,到這一步,該有的都有了,還有什麼事兒辦不成的啊?
為此,幾乎所有參與到這項文化事業中的人,無不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欣慰和鼓舞。
尤其是那些老匠人,他們都驚喜的發現寧衛民對他們這身本事的看重和禮遇,都遠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好。
他們對未來也完全放心了,無論怎麼看,寧衛民都會進行持續性的投入,不會讓這件大事半途而廢。
什麼叫做不遺餘力的支援啊?
這就是。
總之,老匠人們真的打心裡激動了,許多人都產生出“士為知己死”的感受了。
按照大傢伙的的想法,寧衛民這恐怕是要把全部身家都要貼在這公益性的文化事業上啊。
所以大傢伙的熱情,也全被充分調動起來了。
各自真是認真回憶自己的行業歷史和演變,翻箱倒櫃找當年的東西,更是好不藏私的打算把行業的訣竅,借這個機會對外公佈,儘可能地留給後人。
甚至有人還主動張羅為寧衛民尋來了更多身懷絕技的同行,幫忙一起彙編資料,對於拍攝人員,更是從時間和精力上傾盡全力的配合。
也搭上這年頭,各行各業開始了退休潮。
以勤行為首,許多老師傅、老匠人都從各自的崗位上退下來了,直接導致各個行業技術水準懸崖式下降。
然而大多數的單位領導,偏偏對此並不重視,很少有單位肯花錢返聘的。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的知名匠人不計報酬,完全自願,來為寧衛民製作本行業的資料出把力氣。
甚至不少早已經改行的人都經人介紹而來,表示如果寧衛民願意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援,他們就會重新恢復祖傳手藝的。
那真是人心所向,一呼百應,在工美行業內部,聲勢越來越浩大。
不用說,得了這個結果,寧衛民可真是樂見其成,無比欣喜和滿意啊,
達成所願的他實在是忍不住想嘚瑟。
恨不得學著李世民的樣兒,也仰天長笑,來上一句“天下英才盡入吾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