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偏“張大勺”還有這方面天賦,一看就通,愛吃愛做,滿京城的找好吃的好喝的。
小小年紀就懂得把番菜的方法與之結合,創造出“麵包雞”、“法令大蝦”這樣的時髦新菜。
這既讓張治自豪,也讓張家的“外燴”包席更出名了。
哪當老子的還有什麼不放心的?
他琢磨著自己兒子,大約是一輩子都不會受窮的。
只可惜啊,不讀書的手藝人見識終歸有限。
張家人的心思都在灶頭上,認識不到比家更大的還有國,每個人總要受到時局的影響。
他們當時可不明白,僅靠手藝立世,是創造不出一個安樂窩來的。
而關鍵時候,走運和背運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就因為不明理,興許犯一個糊塗,就會追悔莫及。
或許是中了一種因果魔咒,註定了從哪兒拿來的東西,就要還回哪兒去。
張家父子的命運終究因宣統這位遜帝再次發生了轉折。
1932年,溥儀上了長春,就打算在長春成立偽滿洲國。
因為不滿意東北的廚子,帶去的人手又不夠,他就派手下去尋訪舊人。
手下們來到京城呢,就挨個打聽舊時養心殿御膳房的老人在哪兒,希望他們能過去幫忙。
沒想到大家都嫌棄路遠,也煩日本人,誰都不愛去。
而以實際情況來講,也實在沒幾個人走得脫。
因為御廚啊,這招牌就值錢。
像“抓炒王”王玉山為代表的老御膳房的人,當時在北海五龍亭東邊已經辦起了“仿膳茶莊”,買賣紅火得很。
其他的人也多數在京城的大飯莊子裡找到了事由,人家有必要去嗎?
結果這幫手下是四處碰壁。
這樣找來找去,最後他們把主要目標就盯在張家父子身上了。
因為一,雖然慈禧在老百姓口中沒什麼好名聲,可她對張家父子卻是“貴人”。
張家人自打出了宮,一直念著老太后的好兒,這是眾人皆知的事兒。
其二呢,張家人不但手藝好,還有心病。
張家父子確實是真本事,在大內御廚裡無出其二,不但精而且全。
有了他們,那就等於御膳房的活計都拿得起來了,他們都會啊。
可也正因為這個,他們總覺得自家幾代人下來,最好的也就混了個掌案,實在是不公平。
為此實在氣不平,人前人後提起宮裡,總要抱怨幾句。
甚至為此與其他的御廚也相當疏遠,素無來往。
其三呢,張家父子是少數沒固定的差事的主兒。
他們不比其他的廚師,活得特別自由。業務主要就在各大府門裡。
只要沒應活兒,想走就能走,無牽無掛。
所以這些就成了他們最招災惹禍的地方啦。
溥儀的人找上門去,先拿西太后的“恩義”說事。
跟著又許以御膳房膳正的官位,最後還當場碼上了黃金百兩當定金,說只要幹滿兩年就放他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