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她每天都要光顧美容院,下午三點做睫毛和指甲,五點做頭髮,雷打不動。
這期間,她還會看三份經濟類的報紙,目的是與自己的顧客更加流暢地溝通。
另外,由於銀座俱樂部沒有明碼標價,所銷售的瓶裝酒卻種類眾多。
這些酒有的是香檳,有的是高階紅酒,有的是威士忌,有的是干邑,價格從七八萬円到幾十萬円,甚至幾百萬円的都有。
她不但需要把所有酒水的不同價格牢牢記住,甚至還專門學習過這些酒水的區別,研究過客人喜好。
如此才能夠做到根據客人當天的心情,同行的其他客人的多少、身份,給客人推薦合適酒水。
現在她對酒水知識的瞭解,甚至到了能和經營酒類的客人談論酒水品鑑的地步。
而用她的話來說,“貴的酒就真的比便宜的酒好喝嗎?好喝的標準是什麼?沒有上限的嗎?當然不是!便宜而好喝的酒很多很多,貴的酒之所以貴,是因為品牌潛在價值,影響著人的思維邏輯和衡量標準。所以好喝與價格完全是不同的事情。品牌可以說是一種心理欺詐。”
她甚至還能用紅酒來做更具體的舉例說明。
她告訴寧衛民,說桶裝酒的進口價格往往比瓶裝進口要便宜,但味道常常會變掉。
據她所知,桶裝很容易因為長途運輸中溼度溫度條件的變化而引起紅酒的酸化。
有時候買到這種酒的人會誤以為是酒商以次充好,但其實只是一些客觀條件不足,所造成的失敗。
何況相同牌子的紅酒,由於年份不同,產酒丹寧的多少、香氣的層次,酸度甜度等也都會多少產生一些差異,根本無法做到口味的恆定。
所以說,人的舌頭,品鑑能力是有限的。
像一些品酒師的品酒炫技,其實是多少有些誇張成份的表演了。
人們對一種酒質量的判斷,主要還是基於品嚐者所掌握的資料和資訊。
所以以此類推,她同樣認為,美食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其實“美味”這個詞,不同的環境下會有著不同的感覺。
與其說是舌尖的感覺,不如說是大腦的一種感覺。
就像人們常說的,餓了什麼都好吃,大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事實上,哪怕再高明的大廚,用盡全力將料理的味道做的再好,也是有味道天花板的。
在此基礎上,想要進一步增進客人對料理的評價,讓客戶對料理真正難忘,感到滿意。
那就對考慮如何針對客戶本身的心情,配合店裡的格調,當天的食材,加上自己的一些精心構思落實在料理本身上才行。
說白了,就像日本的懷石料理端上來的時候,店家總會有一些有意思的說法。
比如說什麼顏色的配菜,配上今天特別運來的什麼型別的魚,再配上什麼什麼,味道非常活潑,可以體會到幾種不同的香味在舌尖跳舞等等。
澤陽說明就等於給客人進行了一次心理暗示,確實會讓人感覺到不同凡響的美味。
正因為這樣,瑪利亞才想要儘量多瞭解一銀座壇宮的情況,以便為她帶來的客人介紹這裡菜色的獨特之處,讓客人產生更美好的體驗感受。
對於瑪利亞的這番論調,寧衛民聽過之後不但恍然大悟,而且深以為然。
儘管瑪利亞把掌握中華美食的文化內涵的這件事想得過於簡單了。
不過其出發點卻是令人激賞的。
確實,要讓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銀座人感覺到美味,著實是需要一些技巧的。
假如瑪利亞真的能給每一道銀座壇宮的菜品或者是料理帶著一個有趣的說明,那還真是無異於去美術館聽到的美術說明,又好像是古典音樂鑑賞的引導。
而人腦對於這種體驗的渴求總是無法停止。
要知道,寧衛民自己就是玩兒品牌的專家,搞噱頭的高手。
自然懂得附加價值的體現給大腦帶來的愉悅感有多麼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