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做的素菜鮮美異常,能夠做到“素菜不素”,也就是口味上堪比葷菜。
如果他的手藝和壇宮飯莊繼承恢復的宮廷素菜手法結合一下,弄不好就能蓋過京城名氣更大,專賣素席的“功德林”去。
可問題是劉師傅好說,但伍師傅難辦。
敢情張士慧和杜陽他們也早就看中這位擅長川菜的老師傅了。
在這事兒上這倆小子還打得跟熱窯似的呢,就沒說誰願意退一步的。
他們又怎麼會願意寧衛民再攪和進來,橫叉一槓子呢?
所以在兩個下屬共同訴苦下,寧衛民倒不好一意孤行了,只能大家坐下來一起商量。
好在出國這件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很有吸引力,伍師傅自己本身也想去日本看看。
這麼一來,幾個人一商量,最後就訂了一個互相都有所妥協的方案。
伍師傅先去日本幹半年,然後跟杜陽去異地再幹一兩年。
差不多等杜陽的分店立住了,伍師傅再回京城的壇宮。
這個方案是很科學的,反正杜陽要辦分店還有好多前期工作要做,一時半會也開不了火,寧衛民正好在此期間藉助伍師傅之力。
而伍師傅畢竟也是年過六十的人了,在異國他鄉肯定不習慣,也不宜待的時間太長,半年左右正合適。
反正寧衛民也就需要幾道經典家常菜,伍師傅幫著他帶兩個合格的徒弟出來,時間還是夠用的。
就這樣,經過了好事多磨的磋商和統計,最終出國人選確定如下。
後廚由五個組長帶頭,兩個外聘的老師傅相助,還有十四個從原有各組選拔出的有經驗的廚師,以及六個前堂的服務人員,和兩個精通日語的保衛科幹事。
外加一琵琶,一揚琴,兩個民樂樂師。
最後還得帶上一個工藝美院雕塑系的畢業生,經過麵人湯的傳人董教授指點過的麵人師傅,總共三十一人。
而等到確定了人選,接下來要做的事兒,就是和這些廚師們一起商量日本分店的選單了。
並且還要根據選單準備一些可以直接帶出國的東西。
畢竟華夏和日本的飲食習慣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而且那邊的物產也和國內大相徑庭。
打個比方,日本和我們的飲食結構比較接近,又盛產海鮮和高品質牛肉,從西方進口的調料也很豐富。
所以他們飲食中,往往以高階海味和牛肉為主。
像海味、醬油、米醋、大醬、蝦油、咖哩和胡椒、芝麻、紫蘇、牛奶、乳酪、黃油的質量非常不錯,選擇性也多,完全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原料供給問題。
可是反過來,由於國土太小,物產匱乏,對於羊肉和河鮮,日本人就很不適應了,原料也很難搞到。
另外,像花椒、大料、辣椒、孜然、蓽撥、木香、白芷、甘松、辛夷、川穹、藿香、草果、小茴香、香菜、茉莉、山楂、蓮藕、荸薺、腐竹、粉絲、木耳、銀耳、黃花菜、陳醋、蠔油、五香粉、十三香、甜麵醬、芝麻醬、醬豆腐、韭菜花、松花蛋、鹹鴨蛋、郫縣豆瓣……
這些在京城常見,卻有屬於華夏特有的香料、調料和輔料、茶葉、酒水,日本那邊哪兒找去啊?
說句不好聽的,當前兩國的跨國貿易雖然每年都在大幅提升著。
但還遠遠不夠,至今仍然還沒普及到食品類,甚至在東京連把中式菜刀都不好買。
所以許多東西還是需要提前考慮,規劃得周全一些,才能揚長避短,少走彎路。
比方說在羊肉和河魚原料構成的菜色上,哪怕許多都是京城的名菜,寧衛民也決定要大幅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