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最後,亞當斯僅僅靠著這張鈔票的符號價值,不但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還抱得美人歸,為自己賺了二十萬英鎊。
如此荒誕不經的情節,在逗得觀眾哈哈大笑的同時,也把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揭示得淋漓盡致。
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這話真的沒錯。
我們必須承認,現實中真的存在類似的事情,而且很普遍。
只是大多數人從沒有留心過,很容易忽視掉罷了。
從商業經營的角度看,這個故事所詮釋的社會現象,其實也可以用另一種名詞來解釋,即“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來自《新約·馬太福音》。
原文是,“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實際上,“馬太效應”反映出了一個十分冷酷的社會法則,即資源永遠向高效率者傾斜。
這就是為什麼人世間永遠難以消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兩極分化現象。
也是為什麼美國對於稱王稱霸這件事充滿自信,敢於對全世界指手畫腳、蠻橫干涉的原因。
過去,寧衛民對這個道理理解得比較膚淺和偏面。
雖然他了解看人下菜碟在哪個國家都一樣,儘管他明白窮和富的最本質不同就在於別人對你的態度。
但因為上輩子也就混個溫飽,在社會層級始終不高的原因。
他體會最深的只是沒錢會讓人看不起。
個人的奮鬥理念也只是停留在“天道酬勤”,外加“要想人前顯貴,就得背後受罪”的地步。
是的,將近兩千萬人民幣的資產聽著挺不賴,可在京城其實也就相當於一套XC區的學區房。
他雖然也是個年入二百萬的小老闆,可連輛真正的豪車也買不起。
他在京城開車上路,見著蘭博基尼也一樣不敢造次,躲得遠遠的。
上一世的他,在京城這樣的地方活著,無論如何也和“富貴”沾不上邊兒。
但這輩子就不一樣了。
他在日本經濟泡沫誕生前來到了東京。
利用先知先覺搭乘歷史的便車,在很短的時間,就賺取了遠遠甩開時代速度的財富。
這樣的暴富,讓他感受到的財富威力也分外清晰。
很快就讓他發現了金錢具有一種虹吸魔力,領悟到了“強者恆強”的道理。
並由此重新認識到,社會究竟有多麼的不公平。
別的不提,只從野村證券待他的方式,就可見一斑。
去年九月,寧衛民早用兩三億資金來開戶的時候,佐川建一成為他的股票經紀人。
當時這傢伙禮貌歸禮貌,熱情歸熱情,可真談不上對他有什麼巴結的。
由於那個時候日本股市只是溫和上漲,還沒有什麼普通民眾參與證券市場。
野村證券中央區營業部個人客戶的資本金,最起碼也是幾百萬円起步。
擁有上億円資本的人也不在少數。
所以寧衛民完全泯滅於眾多客戶之中,當然也就享受不到什麼特別的待遇,
實際上,他不但要容忍佐川建一永無止境的電話騷擾,飽受野村證券薦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