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營業區域角落,比較冷僻的一個單間裡。
康術德、羅師傅、邊大媽,和京城工藝品廠做仿古瓷的劉永清,錦匣廠絹人組的馬開元,葡萄常的後人常玉齡,東花市街道生產社的外援——料器廠高階技師鄒師傅共坐於一席。
此外還有空著的兩個座位,那是為原本早就應該坐在這裡的“張大勺”和龐師傅的留著的。
之所以做如此安排,是寧衛民考慮到這些手藝人的性格特點決定的。
他知道這些人不喜熱鬧,不擅交際,不懂阿諛奉承,也不屑巴結權貴。
既不願管人,也不願被管,只以各自領域的手藝為高,以業內地位和業內名氣為傲。
所以他認為,無論把老師傅們和商人還是官員安排在一起坐都不大合適。
倒是讓他們這些人就合在一起坐挺好。
哪怕行業不同,可歲數相近啊,想必還是有些共同話題可以聊上一聊的。
應該說,這個初衷是很好的,寧衛民的考慮不能說不周到、不體貼。
只是有一點他也沒想到。
那就是這些人年歲大了,又是執拗的手藝人,無論偏執勁兒還是老實勁兒,都已經深入骨髓了。
從待人接物上說,他們幾乎個個都是被動的接受者。
反過來他倒是刻意裝扮過,體面得很。
不但提前洗了澡,理了發,還花了大價錢置辦了一身絕對時髦的行頭。
上身是一件黑色單皮夾克,下身是一條黃色卡其布喇叭褲,腳上踩著一雙三接頭皮鞋。
就這三樣,花了他二百塊呢。
另外,他左手腕兒上不但帶了一塊兒鋥新的抗震西鐵城手錶。
鼻樑子上還架著一副金邊兒的蛤蟆鏡。
這又是一百六啊。
在這個年代,像這樣的打扮。
那已經不僅僅是瀟灑俊逸,富得流油能形容的了。
更透出一股子鶴立雞群的時尚味兒來。
要知道,一般人對穿衣可還停留在最基礎追求上呢。
連的確良、腈綸這樣的化纖玩意都能當成好東西。
對式樣啊,質料啊,顏色、飾物搭配什麼的,統統不懂。
只會對照外國的影視劇裡的形象進行模仿。
大陸內地的年輕人,誰要想穿出這股子《壯志凌雲》的範兒,那簡直是不可能的。
更別說這些東西又這麼少見。
一般人即使想買,找不著地兒,都未必能買到。
所以單憑這副打扮,寧衛民走在王府井大街上回頭率都不會低,進友誼商店恐怕都無需亮“派司”。
至於在這偏僻的廢品收購站,當然就更不用說了。
他閃亮登場的效果必然是極為驚人的。
而事實上,人還就是以貌取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