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再怎麼樣,“張大勺”在原料上的追求,也比不上他在製作環節所下的功夫。
說句實話,儘管做菜的大廚灶臺前站定,宛如名角登臺一樣操弄鍋鏟的高光時刻,是屬於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彩。
但這十年功才能練就的精彩一分鐘,在一道菜餚的成功因素裡,也只佔極少的一部分。
因為一個真正的名廚,除了懂得極為高超的灶上技巧之外,更懂得怎麼妥善得法的處理原材料。
像“張大勺”把原材料拿到手之後,隨後要認真去做的事兒就多了去了。
應該怎麼拾掇,怎麼洗,怎麼擇,怎麼切,怎麼做,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在製作過程中是煮還是蒸,是抄還是炸,要求什麼火候。
用旺火還是微火,又或是微火旺火交替。
甚至用什麼鍋,用什麼刀,用柴火還是煤火,幾乎全是有關細節的處理。
那都是常人既不懂得,也看不到的學問。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寧衛民和張士慧總是“每週一蹭”。
時間久了,他們難免不好意思。
有時候也會主動張羅,要幫“張大勺”乾點雜活,充當個廚工幫幫忙什麼的。
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好意卻每一次都碰了軟釘子。
老爺子就一個態度,說他們只需把買菜的錢出了就行。
甚至連菜都不讓他們洗,連碗都不讓他們刷。
至於邊建功的報答,還要更實惠一些。
這小子特別懂得利用工作之便,很快就學會了靠山吃山。
他在廠裡,偏偏還屬於那種自來熟、挺能混,到處都能交到朋友的主兒。
於是除了把廠裡的整盒的蠟管帶回來,分送幾家鄰居們串門簾子用。
幾乎每禮拜休息日回家的時候,他還會在車間灌上一大一小兩塑膠桶汽水帶回來。
大桶是給幾家鄰居們分的,小桶卻是專門給寧衛民打的。
因為邊建功發現寧衛民愛喝楊梅汽水。
就給他弄這麼一傢伙,專打粉紅色的。
可這樣的特殊化,反倒讓寧衛民反挺不好意思。
因為“夏天夏天悄悄過去留下小秘密”,楊梅汽水不但市面上少見,何況那還是京城姑娘們的偏愛。
寧衛民雖然挺承邊建功的情兒,可身為一男性愛喝楊梅汽水愛到了這樣的程度。
老和粉紅色掛鉤,讓人看著多可笑啊。
像康述德就老為這事兒擠兌他,跟家說,他是爺們的身子,娘娘的派兒。
所以為了讓面子上好看一點,寧衛民便每每總要把楊梅汽水勻給米家姐兒倆一半。
可這樣更麻煩,平白的好意,走動太頻繁了就容易引人聯想。
像邊大媽和羅大嬸就產生了誤會。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她們一看見寧衛民和米曉冉待在一起說話。
目光和嘴角,總會帶上一股子奇怪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