倆禮拜的工夫,寧衛民幾乎見天跑到文物商店來。
不但跟兩家內櫃商店的頭頭腦腦越發熟絡了。
也憑著這份交朋友的能耐,把兩家商店裡的好東西淘換走了大半。
至少明黃釉、孔雀藍、孔雀綠,這三種顏色為主的瓷器,差不多上年份的官窯,品相好的,全被他掃蕩一空。
此外,他還蒐羅了不少明青花、明琺琅彩,康雍乾的粉彩,窯變釉。
林林總總吧,上千樣的好瓷器,他才花了不到二十萬。
要不是還惦記以後繼續細水長流,而且還有其他要務急著去辦,這小子還捨不得就此收手呢。
但即使這樣,他的貪婪也讓兩家商店的經理有點臉綠了,情不自禁發出苦笑。
都說真沒想到寧衛民這麼能買,把他們壓店的東西都掏走了一半。
還說就此一次,下不為例。
在京城這地界兒,要說賣畫,去哪兒賣啊?
那還用問嘛,當然是奔琉璃廠的容寶齋了。
琉璃廠是京城中馳名中外的古文化街,就位於和平門外。
因元代曾於此設窯燒造琉璃瓦而得名。
明代永樂中期,將元代的琉璃窯又擴大為廠,故稱“琉璃廠”。
不過這塊地方真正的興旺發達起來,那是清代康乾兩朝的事兒。
康熙朝,朝廷下令編纂《古今圖書整合》。
乾隆朝,朝廷又下令編纂《四庫全書》。
結果正是這兩部大部頭的編纂任務,引發了全國各地的大量學者響應,各自帶書進京。
又因內城外城有別,當時除旗族和少量工匠之外,民人只能住在外城。
於是乎,不但前門附近逐漸變得會館林立。
琉璃廠也成為這些學者們,以及進京趕考的舉子們,看書、售書、購書和換書的最佳去處。
與之同時,還引發了金石考古之學的發展與發達,帶動了古玩商們來琉璃廠開店經營。
無論金石、陶瓷、書畫、碑帖、古錢幣,還是涉及風雅文化的其他行業,均在此情形下發展起來。
琉璃廠的名氣也就這樣打響了。
琉璃廠真正成勢,繁榮興盛以來,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歷經三百多年的世事變遷了。
那麼這條街上自然有許多知名老號。
像容寶齋就是極具代表性的一家。
容寶齋的前身,是成立於1672年的松竹齋南紙店。
原本只是一家單純經營各類紙張以及文房四寶的店鋪。
但這裡的木版刻印技藝和書畫裝裱修復技藝,非常有名。
乾隆年間,內廷官文用紙、朝廷的考試用紙都是專門由松竹齋提供的。
光緒二十年,由業內高人莊虎臣出任店鋪經理。
他為債務纏身,經營陷入困境的松竹齋做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