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底下的事兒,幾乎樣樣都逃不過熟能生巧的規律。
就比如街道縫紉社的那些臨時工。
儘管大家都沒受過正規的服裝製作培訓,使用的還都是家用的縫紉機。
可由於質量監督制度管得嚴,沒人敢敷衍。
再加上縫紉機轉輪裡,滾動的是每一個人擺脫經濟窘況的希望,大家幹活的積極性也沒法不旺盛。
於是時間一長,勤能補拙。
每個人做出的活兒,除了速度要慢點,質量上絕不遜色於電動的工業縫紉機,或者是紅聯廠那樣的服裝大廠。
蘇錦更是個中翹楚。
他透過在縫紉社的歷練,幾乎天天都在將裁剪、製版的手藝提高著。
就連他的父親蘇慎針都難得地誇了他基本功的飛速進步。
說本以為他總得到三十歲,祖傳的手藝才能拿出來給人看的。
沒想到如今的他已經夠格獨自進宅門府門量體裁衣的了。
除了繡活兒還差著火候,其他方面,應該不至於砸了蘇家的招牌。
還有寧衛民手下那四大金牌銷售,乾的時間長了。
怎麼一眼分辨出最容易掏錢的顧客,能用最短的時間把商品賣出去。
對這幾個姑娘來說,也成了駕輕就熟的本能。
比方說,遇到那種自認為有點錢也有點魅力的男性。
她們都能用三言兩語,讓對方立馬暈菜,不知身在何處了。
特別是那種帶著女孩來逛的男人,原本只想逛逛,是隻看不買的那一種。
可只要她們的微笑和說辭配合在一起。
那就是一顆顆從嘴裡射出去的軟釘子,能直接刺進這些人的自尊心要害。
男人都好面子,不買肯定不行,要買還不能太摳。
於是乎,不花個千八百的,是肯定出不了店門的。
幾乎每一天,姑娘們私下裡都會彼此繪聲繪色地彼此交流店裡發生的趣事。
專講那些被她們整得五迷三道的假有錢人,是怎麼硬裝著大方,實則肉疼的掏錢。
然後再一起哈哈大笑。
就連張士慧帶著譚大姐經營菸酒店也是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