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人極講究名字。
從人的名字到店鋪的名字一直到街道、橋樑、建築物的名字,無一不講究。
講究的是什麼呢?
講究的是名分和意義。
因為京城人相信老祖宗的言訓——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一落生,京城人千方百計也要給孩子起個吉祥的名字。
拿邊家的寶貝孫子來說吧,這小傢伙的大號就不含糊。
那是邊家人一起求著康術德給取的名,叫做邊旭升。
意為旭日東昇。
聽聽,這多大的氣魄!
雖然邊家的大人們也清楚名字不過是個符號。
知道即使給耗子起個再動聽的名字,它也變不成貓。
可仍然會在給孩子起名兒的事兒上有著執拗的計較。
希望能借此寄託上親人們美好的祝福。
盼著自家的孩子能真的如這個名字一樣有出息。
還有開店鋪,也是一樣的道理。
再小的門臉兒,哪怕房破得就要塌了。
那店老闆也得想方設法來個喜興的、文雅的、大氣的名字。
否則別說他自己幹買賣都沒心氣兒,怕是主顧也不願意進店來照顧他的生意。
或許單從這方面,就能看出津門人和京城人不一樣的地方來。
因為京城的土壤是絕不會誕生“狗不理”這樣不合章法的招牌的。
這裡,就連個賣生雞鴨的小店也得叫“聚德全”。
賣個醬肘子的盒子鋪也得叫“天福號”。
就連回回的羊肉床子也得叫“聚寶源”。
大點的商家就更是如此,名字一個比一個吉利,用的全都是好詞兒。
像什麼“福”、“合”、“益”、“通”、“聚”、“寶”、“順”、“慶”,都是比較常用的。
說白了,店鋪的名字要沒起好,不像那麼回事。
那對京城人來說,就像一腳踩在泥坑裡一樣不可容忍。
至於說到吉利的字眼,“春”字也是很常見的。
像京城藥鋪有長春堂、綢緞莊有正和春,茶莊有吳瑞春、慶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