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驚動全國的經濟風波才剛剛過去。
最終結論雖未出臺,可“七上八下”卻已經成了一條界定私人僱工性質的鐵線。
“八大王”為什麼被查,不就是意識形態之爭,個體經濟規模仍然受到國家嚴格的控制嗎?
這就是當年的商業環境特色,屬於時代的特殊性。
所以按照實際情況來說,這年頭,外商可以享受我們的人口紅利,我們國家自己人卻不可以。這當然是一件很不公平,又讓人很無奈的事兒。
但寧衛民,就恰恰用一種很巧妙的方法,突破了這樣的限制,成功達到了他的目的。
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之計。
透過合作的方式,讓街道成立縫紉社,幫他管理工人一切事務。
實際上,等於是把縫紉社當招牌門面,頂在前面,寧衛民以此來抵擋工商稅務。
同時把街道李主任和居委會的邊大媽,又都變成了他的車間主任。
他還不給人家開工資,裝置也需要人家去自己籌措。
可反過來,這二位還都得代表街道和居委會謝謝他。
瞧瞧這事兒鬧得吧,寧衛民就跟狼吃兔子似的,但凡是他能佔的便宜都得著了,丁點兒也沒糟踐。
把生意算計到了這份兒上難道還不是本事?
至於那些工人們,當然就更是血虧了。
沒有固定工資,沒有福利勞保,沒有帶薪假期。
卻為了一句“上不封頂”的話,和做一件兩三毛的加工費。
每天扔下家裡的事兒,強忍疲憊來這裡苦幹。
即使她們要聊天,比較散漫。
可因為按件分配的制度,勞動效率也比國營廠的工人要好些啊。
這些人又哪兒會知道?
寧衛民照顧2號院的鄰居們,把衣服一轉手,一件就提五毛呢。
所以,像蘇錦生怕縫紉社辦著辦著就不辦了,純屬杞人憂天。
他感恩戴德,一心認定的大善人寧衛民,一樣也被開業以來,縫紉社給他帶來的豐厚收益給晃花了眼。
正樂得屁顛屁顛地精打細算,繼續琢磨怎麼從中刨出更多的利潤來呢。
這一點,從這小子和邊大媽的對話中就能看出來。
推薦:巫醫覺醒手機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