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作為寧衛民和張士慧來講,既然便宜坊的後廚有了哥們兒,當然弄幾個不在話下啊。
這楊子就在除夕前一天,特意給寧衛民和張士慧留了十二個鴨架子。
個個都用油紙包好了,捆上了,還教了他們回去怎麼熬架子湯的辦法。
張士慧拿了四個,自己留倆,給女朋友家倆。
寧衛民拿了八個,除了自己的,也正好給三家鄰居們一家分倆。
所以這一年的除夕夜啊,扇兒衚衕2號院的幾家人,還都能燉上一鍋鴨架子湯喝了。
那麼綜合起來看,既然有了這麼多好東西,誰還能說這不是個肥年呢?
當然,過年也免不了需要氣氛的營造。
所以“忙年”的最後一項採購,鞭炮是必不可少的。
這年頭,鞭炮不像三十年後有那麼多的種類。
全部加在一起不過十幾種,且幾乎都是比較傳統的品類。
不過在這其中,也是很有講究的。
就比如說,鞭炮鞭炮,小的叫“鞭”,大的才叫“炮”,
“鞭”中最便宜的種類,就是湖南瀏陽產的“小鞭兒”。
暗紅色包裝紙,“鞭”也是紅色的,價格以兩毛一一百頭為單位往上累計。
這種炮因為個頭小,裝藥量少,所以燃放起來響聲也小,甚至用手指甲夾著它的屁股直接在手上燃放也不會傷到人。
同時因為價格便宜,是當年京城孩子的最愛。
可即使這樣,由於社會整體消費水平低。
小孩兒把這種“小鞭兒”買回家去,也很少有燃放整掛的。
通常情況下往往是小心翼翼拆解下來,一個個單獨燃放。
即使有啞炮也會掰開點燃其中火藥,美其名曰為“刺花”。
京城還有另外一種“鞭”,就是本地產的“鋼鞭”,也稱為“查鞭”。
這種“鞭”分大小兩種,小的能頂瀏陽“小鞭兒”倆,大的鉛筆粗細。
是土色鞭炮,引線長,裝藥量也多,爆炸時產生的聲響也大,因此價格也要高一些。
一百頭“小查鞭”賣三毛,“大查鞭”四毛,規制和價格計算方法和“小鞭兒”相差不多。
而除了上述兩種“鞭”之外,剩下的“大二踢腳”、“小二踢腳”和“麻雷子”,就要劃分在“炮”類裡了。
這三樣東西由於威力巨大,基本上是脫離孩子娛樂的範疇,專屬大人鍾愛的種類了。
“大二踢腳”的價格是五分錢一頭。
小二踢的個頭雖然比大二踢腳要小一些,響聲也沒有“大二踢腳”那麼大,但它價格比較便宜,在商店的售價是七分錢兩頭。
不過聲音最響,個頭最大,價格也最貴的,還屬是“麻雷子”。
這種“炮”售價五毛,十響一“掛”,俗稱“十響一麻雷”。
它的藥筒使用不少麻纖維來捆紮,因為裝藥量大,所以燃放起來聲音也特別的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