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那就該說到寧衛民了。
還別看這小子就是個旅館裡守著大門兒管開票兒的傢伙,可他不是還有點特殊本事嘛。
他就用手裡的外匯券買了一些新鮮吃食,分送給各家各戶,作為年禮。
當然,由於他的錢還得用來各種收藏品,有大用處,肯定不會買什麼值錢的東西。
其實也就給每家送了兩斤花花綠綠的外國糖和兩盒良友牌香菸罷了。
整得就跟他要結婚似的,總共花了也不過十一二塊。
可問題是送這些東西討巧啊。
要知道這年頭,老百姓享受的糖果主流是“酸三色”、“話梅糖”。
“花生牛軋糖”和“紅蝦酥糖”,那是絕對的高階貨,沒多少人捨得買。
而過年時候,家裡有小孩兒的,更普遍的選擇是買糖瓜兒和關東糖。
才塊八毛錢,就足夠小孩兒們啃得腮幫子都疼,痛痛快快吃一個春節的了。
寧衛民買的各色外國糖,那對大家來說,就勝在沒見過上了。
口味儘管很一般,可那是舶來品,能讓大家感受到一種異國情調,比吃大白兔的感受更美。
還有那香港煙,其實一點也不好抽,嗆人著呢。
但用寧衛民的話說,不就是嚐個新鮮嘛。
幾家人拿來招待來拜年的客人,倍兒有面子,很能引起頗有趣味性的討論。
況且除了這些個華而不實的小玩意,寧衛民還另有真正實惠的給大夥兒呢。
敢情節前,他和張士慧因為值夜班,有幾次提前跑到單位打撲克牌。
就跟便宜坊一個叫楊子的廚師交上了朋友。
雖然直接找人家蹭吃蹭喝沒戲,可畢竟能落點洋落兒,那就是鴨架子。
在烤鴨店吃烤鴨,由於廚師片烤鴨,只挑最精華、好下刀的地方片。
因此鴨架子上面往往殘存著不少的貼骨肉。
這種肉是最香的,拿回家下湯倍兒有營養。
而且毫無疑問,如果顧客買的是一整隻烤鴨,那麼按規矩,鴨架子也應該交由顧客帶走。
可問題是當年普通人很少有機會去吃烤鴨啊。
普通人偶爾品嚐,也不懂可以往回帶鴨架子的規矩。
要論常吃的主兒呢,這種情況基本都是官場宴請。
這些人都注重形象,如果吃完了再拎倆鴨架子回去,也實在不好看。
所以這麼一來,“便宜坊”裡的賣出多少烤鴨,基本就能剩多少鴨架子。
儘管飯店也出了個政策,說鴨架子可以外賣。
不過,考慮到當年老百姓的情況,一旦廣而告之,恐怕這點鴨架子馬上就會供不應求。
於是為了內部利益考慮,這一條便秘而不宣。
鴨架子也就直接成了餐廳內部人員和旅館各部門頭頭們的福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