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葷”指的是帶草字頭的刺激性植物。
因此餃子餡兒裡蔥蒜同樣不能放。
說到這裡也就知道,除夕能真正吃上肉餡兒餃子,這種風俗的歷史遠沒有建國時間長。
最後能形成風潮推廣成例,災害年月的物資匱乏和強制性的“破舊迎新”運動,當是主要原因。
不過說起傳統素餡餃子餡料,其實並不比肉餡便宜,製作起來也相當麻煩。
因為儘管是素餡兒,那也樣融入了京城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理念。
要是富貴家庭講究的包法,甚至遠比肉餡更加好吃。
像胡蘿蔔要先用礤床兒擦成絲,然後用開水焯了攥幹再剁爛。
大白菜要用刀剁,加一點鹽殺出水分後再用屜布裹著擠幹水分。
其他諸如香菇、黃花、木耳、粉絲之類的乾貨自然是要先發好,再細細地切。
還可以放一些切得細碎的冬筍、麵筋、白豆腐乾。
除此之外,拌素餡兒還必須加上搓碎了的“排叉”、“餎餷盒兒”或是切好的油餅、油條。
為的是起到調和作用,讓素餡兒吃起來口感柔潤,而不至於渣渣粒粒的。
當這些主料預備好了,就可以用芝麻擀成芝麻鹽,加上醬油和素油,攪拌成鹹淡可口、松膩適度的全素餃子餡兒了。
像今年這種情況下,康術德和寧衛民師徒二人肉食充足,物資充沛。
考慮到年夜飯盡是大魚大肉未免太過油膩,吃口清爽解膩的素餡餃子當時最好不過的調劑。於是康術德就選擇了恢復傳統,照著老令兒,帶著寧衛民拌了一盆子講究的素餡兒。
當然,當這盆餡兒端上桌時,康術德不解釋還好。
這一詳細解釋,可就又落了寧衛民的話柄了。
開始和麵,擀皮兒,動手開包的時候。
這小子是嘻嘻而笑,故意把舊事重提。
“老爺子,您這素餡兒可拌得真好,要我說,這才符合科學飲食的原則,肯定比肉餡兒好吃得多。”
“可這話說回來了,您這也太講究了。連吃個餃子都這樣。那您是讓我跟您學呢?還是不讓我學呢?”
“我學了是有出息呢,還是沒出息呢?我真的有點無可適從啊?往師父明示……”
康術德這才想起今兒早上說好吃沒出息的話茬來,氣兒登時不打一出來。
“呦呵,又上趕著來勁是不是?想知道什麼叫有出息,什麼叫沒出息是不是?”
“行啊,我告訴你啊。只知道吃,不知為什麼吃,那就是沒出息。”
“過年為什麼包餃子知道嗎?記住了,就為了‘捏小人嘴’。圖的是可以避讒言,防小人中傷。”
“今兒就衝你小子啊,這包餃子,我每個都得著著實實捏三遍,我非讓這小人嘴腫了不可。”
好嘛,寧衛民這一聽,當時可就啞巴了。
小人?誰小人啊?這叫有苦難言。
要不說師父就是師父呢。
就這燒雞大窩脖掄得,是真能把嘴給掄腫了啊。
(注:餎餷盒兒是京城著名小吃,以綠豆麵為主要原料,內包素菜,形方如盒,香脆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