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那就該在其餘各屋的門上張貼“福”字了。
不過這時寧衛民自作主張,下意識就按現今的做法把“福”字倒貼過來的舉動,可是在老爺子面前露了個大怯。
不但被當場制止,而且還因為破壞傳統的罪過,捱了師父的好一通教訓。
敢情老爺子說了。
“倒貼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確有此例,但這種做法只用在兩個地方。”
“一個是在水缸和土箱子上,由於這兩處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才會用這種諧音討吉利。”
“另一個地方是在用屋內的櫃子上。櫃子也是存放物品的地方。這種情況下倒貼‘福’字,意為讓財氣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櫃子裡。”
“但是門戶上的‘福’字可就完全不同了,從來都是正貼。因為這種‘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門戶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
“如把大門上的‘福’字翻倒過來,則必頭重腳輕、不恭不正。你不妨去翻翻各地的民俗年畫,又有哪張畫大門上‘福’字是倒著貼的?”
“嘿,你小子純屬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的假行家,出的這個主意太過滑稽。這事兒上可不能由著你狗肉將軍似的胡鬧……”
得,寧衛民這機靈兒還真是沒抖好,完全是把無知當有趣了。
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一句都辯駁不出。
在師父的數落下,也只有乖乖聽喝的份兒了。
而和他的灰頭土臉相反,康術德倒是一下就樂了。
看樣子說不出的痛快,好像抓住寧衛民一回痛腳是多麼難得的美事兒似的。
看來俗話說,老小孩兒,老小孩兒,確實是有幾分道理的。
等到下午時分,這一天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終於到來,那就是動手包“五更餃子”了。
別看過年包餃子是北方人共同的習俗。
大家也都知道“餃”和“交”諧音,“子”為“子時”,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的典故。
可實際上,卻很少有人更進一步地瞭解這種傳統食品的演變和講究。
特別是京城年俗中的餃子。
比如說,和麵的“和”和餃子的“餃”,還有相聚之意,所以餃子也象徵團聚合歡。
再比如說,餃子因為形似元寶,同樣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並且因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一下沿著餃子邊捏,講究包得嚴嚴實實不能露餡。
免得餃子裡的“財”露了,“福”跑了。
另外,在舊日京城,因受旗人影響,“煮餃子”的官稱一直被叫做“煮餑餑”。
民國後才逐漸改稱“餃子”。
而且舊時和現今比較,還有一點最大的不同。
就是京城無論貧寒還是富貴人家,除夕的餃子一定要吃素餡的,一點葷腥不沾。
這不是為別的,而是因為那時餃子是祭神、祭祖用的,叫做“請神餃子”。
同時,這也有求“素淨平安一整年”和為了體現在新的一年裡要自律和淨化心靈之意。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概念的“葷”與“腥”也是有區別的。
“腥”單指大魚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