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馬家仍舊靠著祖祖輩輩的積累,成為了實質的京城首富,富甲一方。
其時,馬家興隆木廠已改名為恆茂木廠,不但擁有一千四百多間房屋,而且還兼營著其他不少企業。
在東安市場有上百家鋪面和攤位,還有同濟堂藥店、京城飯店、開灤煤礦、京城和津門電車公司、啟新洋灰公司、自來水公司的股份。
所以當年有人就說,別看京城人都知道“頭頂馬聚源,身穿八大祥,腳踏內聯升,腰纏四大恆”。
也別說什麼金魚衚衕的那桐、秦老胡同的曾崇。
就這些人,誰也沒馬家闊綽。
馬家真要拿大車拉銀元,從東四拉到西四,能從白天拉到晚上去。
那想想看吧,這樣的大富翁,又是真懂古建的能工巧匠。
給自己修建的花園住宅,還能差的了嗎?
實際上不得不說,行家還就是行家。
因為據康術德的介紹,作為馬輝堂自己親自設計,花費了數年心血,用圓明園和頤和園的餘料,為自己精心營造的養老居所。
這座宅院可以說是大型四合院和中等規模的園林的組合,是我國古建藝術與園林藝術巧妙結合的典範。
其實馬輝堂並沒有把建築外觀修建得過於豪華。
但佈局和功能卻是精心營造,裝修風格也很考究。
縱觀全園,佈局大方而不呆板,屋宇樸素而不簡陋,山石林立而不繁瑣,荷池靈秀而不造作,的確不愧為名匠手筆,稱得上是民國時期京城私家園林的傑出代表。
反觀恭王府的花園,面積雖大卻刻意強調對稱,嚴整乃至僵硬。
由於連堆砌的湖石都要呼應,相等。
以至於園林太過矯揉造作,失去了自然的靈性,反而落了下乘。
同時,馬輝堂本人也很注重享受。
他的宅邸便採用了許多先進的生活設施,具有中西合璧的先進性。
在修建之初,便已經用上了自來水、抽水馬桶、電燈、吊扇和馬賽克了。
甚至在假山石還修建了一個專門的檯球房。
這在當時一樣是很了不得的事情。
因此,這座宅院修建完成後,便有不少政界要人造訪,園子也多次出借作舉辦喜慶典禮之用。
由於慕名前來欣賞園景的客人絡繹不絕,越來越多。
所以這處宅園在當時名氣也越來越大,被社會上的名流稱為馬家花園。
其建築水平和藝術價值,在京城私家園林的範疇,是完全能與完顏家的半畝園和金魚衚衕的那家花園相提並論的。
如今,半畝園、那家花園已經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不復存在了。
此園便是如今碩果僅存的一座營造家為自己所建的宅園了。
如果從這個角度再來看,自然更顯得彌足珍貴,毫無疑問是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
那又該如何論價?將其定為價值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