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跨四進的四合院,也就是說是四合院的範圍至少八個院子。
再加上花園裡的七個院兒……
嘿呀,這真是快追上王府了。
當然,京城最大的恭王府,佔地面積多達六萬一千平米,宮殿的建築規制最高。
三十年後,光殿內的金絲楠木的柱子,一根就估價二十個億。
戲樓也是獨一無二全封閉式的。
要單論“豪”,那肯定還有不小的差距。
可話說回來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啊。
要跟光緒帝親爹的府邸,位於後海北沿的淳親王府比,卻已經相差不多了。
因為淳王府的面積是八千八百四十八平米。
而且這是包括了廣場、府門、銀安殿、配殿等辦公區域在內的。
真要只論實際住宅和花園的面積,怕還及不上這套宅院呢。
要是再跟順承郡王府比一比,那就已經是碾壓了。
因為順承郡王府的面積才三千平米,康術德的宅院已經是其兩倍多了。
這麼一算,這套宅子日後的價值,恐怕得高達數十億元了。
但這就算完了嗎?
不,魏家衚衕的這個宅院還有至關重要的一點。
直接註定了它的內在價值和藝術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是超越了王府的。
哪怕就是恭王府,也比不了。
這一點就是來自於興建這座宅院的主人的專業能力——營造專家馬輝堂在古建上的藝術造詣。
馬輝堂本名文盛,字輝堂,大約出生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後。
馬氏家族為明清兩代著名的營造世家,和“樣式雷”齊名,世代從事皇家建築工程的營建工作。
承建了包括頤和園在內的大量皇家建築和王公府邸,主持維修了多座壇廟、寺觀和陵寢。
在當時的京城稱得上是赫赫有名,有“哲匠世家”之譽。
傳至第十二代傳人馬輝堂時,家道更是大盛。
在清末時期,一躍成為京城“八大櫃”(即興隆、廣豐、賓興、德利、東天河、西天河、聚源、德祥八大木廠之首。
而有關馬輝堂本人,更有一個他為了彌補手下工匠過失。
用金絲楠木坐的木雕偽造成琉璃瓦,鑲嵌在北海九龍壁,在驗收工程中矇混過關的傳奇故事。
這並非杜撰,可是真人真事。
那塊金絲楠木就在紫禁城九龍壁左數第三條龍下腹部的位置上,至今尚存。
到了民國時期,儘管被清皇室拖欠了大批的工程款無法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