櫃檯裡面除了擺放一些新近發行的郵票以外,還會同時擺放些“運動”前和“運動”時期就已經發行的郵票。
這些郵票一樣會勾起集郵者的購買慾望。
也許是集郵熱忱被壓制得太久的原因,人們哪怕走出集郵公司的大門,也長久不願意離開。他們會集結在集郵公司門口,三三兩兩,低聲密語,彼此交換著關於郵票的所有資訊。
這些人之間有知識份子,有工人,也有幹部和學生,還有一些社會閒散人員。
他們來自不同的工作崗位,也來自京城的四面八方。
但是到了此地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那就是集郵愛好者。
至於這些人聚集在郵票公司門口,無非有兩個目的。
一是交換資訊,增長郵票知識。
二是互換郵票,豐富自我的收藏。
他們當中有些是相識已久的集郵同好,也有些是新認識的朋友,
但是每個人的集郵水準肯定是良莠不齊的,每個人的收入水平更是千差萬別。
有些人為了豐富收藏急於購進一些郵票。
另一些人由於機緣巧合,手上會有一些富餘的郵票。
偏偏在改革開放最初的時期,人們是恥於談錢的,而是把集郵視為單純的文化活動。
用郵票交換郵票還說得過去。
但如果一手交錢一手貨,那就會被別人在自己的額頭上貼上“唯利是圖”、“庸俗市儈”的標籤。
實際上,去年寧衛民不用為生計發愁之後。
為了買猴票,他就接長不短的到國家集郵總公司這兒溜達過不少次。
他最早六月份過來“朝聖”的時候,集郵總公司門口的自發市場,差不多就是這樣的情況。
當時,大多數集郵者們交易還相當純粹。
交流的潛規則,是來集郵公司要帶著兩本“機動”郵冊。
一本插著顯示鑑賞水平的郵票,另一本插著可以與別人交換或轉讓的郵票。
真的是隻換票,不賣票。
他只不過是好奇的詢問了幾種票的價錢,就處處橫遭冷遇,沒什麼人願意理睬他。
但是正因為用郵票交換郵票的侷限性很大。
越來越難以滿足集郵者們急於提高集郵水平的願望。
尤其沒法滿足一些比較富裕的人渴望擁有珍奇郵票的願望。
所以後來就開始從這些集郵愛好者當中,遊離出來一部分人。
他們專門囤積一部分集郵者特別需要的郵票,也善於琢磨集郵者的心理。
做些低價來高價走,賺取差價的小生意。
當然,這樣的人在郵市裡名聲就壞了,直接落下一個蔑稱,那就是“郵票販子”
真正的集郵者們最為牴觸這樣的投機鑽營行為,會被認為是在搞剝削,是不勞而獲,同時還把集郵精神給玷汙了。
但是什麼東西都不是單一的屬性,偏偏集郵者有時候還離不開這些“郵票販子”。
因為“郵票販子”確實能夠讓郵票的流動變得更有效率,也能讓集郵者更方便的互通有無。
這就充分地說明,這些“郵票販子”其實才是真正可以壯大市場的中堅力量。
所以當寧衛民把集郵總公司的猴票都包圓之後,離開這裡僅僅兩個月。
等到翻過年來,他再回來時,便發現這裡已經徹底大變樣了。
總公司門口的人一下多了好幾倍,那不正規的小市場簡直繁榮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