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看這兒,這麼多人出來進去的,萬一待會兒要咱倆等著‘脫筐’,那怎麼辦?您洗嗎?等鋪位那得排多咱去啊?”
“我看,不如還是去家門口。有熟人照應,等的時候還短點。真的真的,其實不就一大點小點嗎,能差哪兒去啊……”
寧衛民說的,主要就是“洗澡難”。
這個問題不但現實,而且由來已久,根深蒂固。
敢情從五十年代開始,儘管政府極力擴大池塘,興建新浴室,可還是趕不上京城人口擴張的速度。
除了大機關、大工廠有內部浴池以外,其他的人都只能靠發的福利澡票和自己購買的澡票去公共浴池解決洗澡問題。
這就等於幾百家澡堂子,要負責京城幾百萬人口。
再加上洗澡價格核定的太低,兩毛六洗一次的澡票價格常年不變。
浴池行業的經營狀況也相當尷尬。
實際上洗澡的人越多,政府賠錢就越多,大致每洗一人能賠一毛錢。
這就造成了行業財力有限,陳舊裝置無法更換,也使得行業萎縮,現有澡堂一再減少。
那可想而知,每到週末或節假日,尤其年終歲末,澡堂子會是什麼樣子?
自然是人滿為患啊。
常常是排一兩個小時的隊才能洗上澡。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有澡堂子逐漸開始時興“脫筐”。
就是澡堂子購進一種南方挑稻穀用的籮筐,讓不願排隊要鋪位的人,先洗完先走。
但縱使如此,澡堂子裡也得排大隊,尤其是這幾年知青大返城,更加劇了這樣的狀況。
也就是邊大媽的大兒子邊建軍恰巧在清華池燒鍋爐,有熟人照應著。
扇兒衚衕2號院的這些鄰居們才不至於洗澡上太發愁。
所以,還這不能說寧衛民的顧慮一點道理沒有。
因為像康術德這樣把“泡澡”當成愛好的人,是怎麼也不願意洗脫筐的。
可讓寧衛民沒想到的是,老爺子頗有點輕視的哼哼了幾聲,壓根都沒搭理他。
徑自走過門洞擦鞋的小攤,又進了二道門,來到了賣澡票的視窗,排在了三五人的隊伍之後。
最讓人出乎意外的是在買票的時候。
寧衛民還搶著要付五毛二,沒想到老爺子一擋他的手,竟然遞給了裡面兩塊一。
“來個對盆單間兒。四張票。”
而站老爺子後面的人,登時忍不住“嚯”了一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