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帝路”恢復為“東交民巷”,“反修路”改回“西交民巷”。
“東風市場”改回“東安市場”,“京城烤鴨店”率先恢復了“聚德全”的匾。
與此同時,遍佈街頭的標語牌、語錄牆、和大字報也都迅速消失了。
年輕人甚至穿起了時髦的喇叭褲,姑娘們把頭髮燙成捲髮。
這些都是生活即將發生積極改變的明顯訊號。
但話說回來,這也只是表面性的變化而已。
真正的內在改變,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需要一個非常緩慢艱難的過程。
實際上由於改革剛剛開始,此時社會的生態環境,還在遵從著計劃經濟體系的規則。
現實並沒有給寧衛民提供什麼大展拳腳,譜寫個人傳奇的空間。
舊有勢力和觀念還在人們的心裡根深蒂固。
首先說做買賣吧,這個年頭就沒有合法的個體戶。
做小買賣的人有是有,甚至都有人膽大包天,推著小車跑到天安門廣場上,明目張膽賣卞蘿蔔去。
可有一樣,千萬別碰上“投機倒把辦公室”的人。
否則就得吃不了兜著走了,東西會被充公、沒收、罰款。
倒騰糧票、工業券、僑匯券的事兒,當然也有人在幹。
可那罪名也更重,倒賣票證涉及國家經濟根本,已經算刑事犯罪的範疇了。
真被逮著,就不是號子裡待幾天的事兒了,至少也得兩年起步。
想吃醫院、火車站,當黃牛黨同樣沒戲。
這年頭,票證制度嚴格執行,限制了外來流動人口。
京城的醫院仍然是為本地人服務的,到不了掛不著號的地步。
醫院看病是三聯單制度,也沒人願意花錢買專家號兒。
出差的旅客呢,又幾乎都是公派,必須用介紹信買火車票。
那誰會買高價票啊?買了也沒法報銷啊。
要說這方面唯一可行的,恐怕就是倒賣點電影票或是演出票了。
可幹這個,一是利薄,二是有點晚了。
電影院、劇場已經有各路的毛神劃定勢力範圍了。
這些人又哪兒是好惹的啊?
外人貿然伸手,最輕也得撈頓胖揍,弄不好就讓人給花了。
至於郵票這東西,倒是沒人管,私下裡的交易也很繁榮。
可惜的是,多數集郵者都是以票易票,交換自己沒有的郵票。
此時集郵就是集郵,仍舊保持著極大的純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