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處於高速發展時期的城市,必然要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方能滿足這個城市不斷增長的人口!
其實在陶丘這麼多年自發的發展中,城市的規模已經在不斷擴大了。陶丘位於幾國交界地帶,而這時代各國庶民都是能夠互相流動的,因此陶丘也不斷有著從各國流動到此的庶民。這些人在陶丘沒有落腳的地,就選擇了到陶丘城外,沿著陶丘的城牆搭起了一個一個的木棚子,使得陶丘也開始出現了類似於後世貧民窟的“棚戶區”。
戴言對於這樣的景象也是有些鬱悶,在他想來,他花了多大的力氣將陶丘的南城給梳理改造了一遍,方才勉強消滅了陶丘南城區這片貧民窟,而今新的貧民窟又開始在陶丘出現了!
這讓戴言頗有一種無力的感覺,就彷彿渺小的個人面對著天地規則一樣。
然而戴言卻並不打算什麼都不做,對於這個不斷擴大的城市,他希望以自己的意志對其進行改造!
對戴言來說,陶丘城外出現的棚戶區,嚴重削弱了陶丘的防禦,若是不能對其進行適當的管理,未來它必定會失控!棚戶區的房屋大部分用木材搭建,再用上一些茅草做為房頂,這裡又沒有專業的防火措施,若是出現了火災,估計這片棚戶區立即就能夠灰飛煙滅!
戴言以前沒有辦法解決城市外來人口的居住問題,最主要是無法解決建築材料這麼一個硬性的約束資源,因此也只能放任棚戶區的發展。而如今,他已經不打算再任其發展下去了。
戴言有這樣的底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已經開始解決了建築材料這一資源限制。
自從戴言到達陶丘時,他就發現陶丘這座城市,附近其實是不缺少資源的。雖然它不像相邑那樣,有著豐富的煤鐵資源,然而它卻是有著其他的豐富資源。
其中最重要的兩種資源,則莫過於石灰石和黏土了。陶丘有了黏土,又有了從相邑運來的大量燃料,大量製作出燒結磚乃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燒結磚在中國的歷史很悠久,在這個時代其實已經有了黏土製作的燒結磚了。只不過這時代人們乃是用原木和木炭來燒結,而製作燒結磚的溫度需要至少要達到900度,在某些時候用原木和木炭作為燃料溫度不夠,使得得到的磚塊質量很差。外加原木與木炭這種燃料的產量都是依靠森林的,這種燃料的獲得遠遠沒有煤來得方便,這就導致了燒結磚的產量非常低下。
而陶丘就完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它目前最主要的燃料是煤,煤的熱值非常高,可以非常輕易的達到燒磚所需要的溫度。戴言在多次燒製以後,讓工人透過豐富的經驗掌握了燒磚的控溫技巧,使得燒磚時的溫度很容易的控制在900度到1100度之間,從而得到了優質的燒結磚!
為了提高產量,戴言還參考了後世農業上手動打製營養缽的機器而做出了手工打磚機。這種機器全部由鋼鐵製成,只需要將機器在加水的黏土上一磕,再透過腳踏將打入機器中的磚胚壓出來,一塊燒結磚的原型就此完成了。有了這樣的機器,一個人每天不停的打磚,就可以打出500塊原型磚!
一個磚廠少說也有上百人,每天打造出五萬以上的原型磚是完全不成問題的!
而這樣得到的原型磚再經過燒結,就可以得到完美的燒結磚了!有大量的煤作為燃料存在,燒結磚的產量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而這種高效率的燒磚模式,也使得得到的紅磚、青磚等的價格變得極為低廉!
透過同樣的技術,燒結瓦的問題也很容易的得到了解決。
這種最主要的建築材料就得到了解決。
而另外一種更重要的建築材料,石灰則更容易獲得了。戴言知道,石灰不過就是氧化鈣。這種東西只需要透過煅燒石灰石,就可以很容易的得到!而石灰石這種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東西,在陶丘附近的小山中也是很容易就得到了。
有了石灰,戴言隨即又透過濟水和菏水的幹水期,不斷的挖掘陶丘附近的河沙。得到的河沙經過篩選,由此得到了極為細密的沙子。
而透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河沙,更是能夠將濟水和菏水變得深且寬廣,不僅大大降低了陶丘遭遇水災的危險,也使得陶丘附近能夠停泊更大規模的船隻!
將河沙與石灰、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很容易就可以得到石灰砂漿!這種帶有流動性和保水性的石灰砂漿,就是黏結磚塊最好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