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問這天下,還有誰能號令六朝呢。
——
長安城中,迎來了其他五國的使者。
眾人在此共襄盛舉,策劃封神敬天。
敬天者,觀天之象,究天之極,行天之道,謂之敬天!
這次大典,放開了限制,民間的人也可以在外圍觀看,甚至大唐專門派人搭建了觀禮臺。
廣場上大唐的宮廷樂師,演奏者大氣磅礴的古樂,伴隨著樂聲,六朝的代表依次上臺。
蜀國來的是關羽,他走上臺的時候,底下傳來一聲驚呼,匯聚為聲浪,迴音不絕於耳。
關羽面不改色,站到了自己的位置上,目不斜視,站在那裡如同一棵挺拔的大樹。
關羽之後,就是大魏使者,這次來的是張遼,他和關羽私交極好,雖然曾經是敵國,但是站在一處絲毫沒有水火不容,甚至還很愉悅地打起招呼。
“文遠,久不相見,風采不減吶。”
“雲長,我在合肥可是時常聽到你的大名。”
關羽哈哈一笑,說道:“可惜.”
他沒有繼續說下去,但是張遼知道他的意思,可惜他的行動被這次的天人之戰終止了,不然關羽的北伐很有可能會給大魏帶來沉重的打擊。
張遼很識趣地沒有挑釁,兩人閒聊起來。
緊接著上臺的是魯肅,雖然東吳和蜀國鬧得很不愉快,但是魯肅的人緣還是很好的。
今天來的人要不是他,就算是周瑜,關羽也得罵兩句。但是魯肅上來了,關羽也只是嘆了口氣。
這臺上的兩個,對東吳來說都不是善茬,關羽霸佔荊襄多年就不說了,那張遼更是東吳的苦主。
魯肅上臺之後,簡單地寒暄了幾句,便不再說話,甚至連本來聊得火熱的張遼關羽也沉默了。
魯肅之後,是大明最年輕的內閣大學士于謙,也是如今大明最受重視的文官。
他禮貌地和幾位打了招呼,便垂手站在一邊,態度不卑不亢,因為他聲名不顯,也沒有引起關羽那般的驚呼。
然後便是大宋的使者,上臺的人是大宋江南道主管,兵馬副元帥韓世忠。
因為他的轄區是江南,與東吳接壤,而沒有異族。所以他本人沒啥事,大宋便讓他前來,論分量勉強夠用。
…
韓世忠的名氣在六朝和于謙差不多,大宋的國力又不如大明,所以本來以為也沒有什麼歡呼。
但是恰恰相反,韓世忠上臺之後,圍觀百姓中反倒歡呼起來。
原來是大宋的商人太多了,他們又有錢,能搞到這次盛典的門票,所以雖然是在長安,但是宋人很多。
韓世忠笑吟吟地,上臺時候多看了關羽和張遼一眼,他也不怯場,象徵性寒暄了一下便站到一邊。
最後出場的是東道主大唐,人還沒有出來,觀禮臺上已經全部站了起來。
鼓樂聲為之一變,然後一條鮮紅的地毯自行滾開,周圍沒有人控制。
兩側的侍衛紛紛向前一步,捉刀而立,金盔銀甲,錦袍披風,十分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