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朝中朝陽聞眾議
張說把主意定下來,第二天一早,.
也不知道今天的天怎麼就這麼熱,一早上就有點悶,太陽剛出來就讓人感覺到汗水往外滲。
今天又是人多的時候,凡是京中五品及五品上的人都來了,在外面站成兩溜,好在有人給打傘。
張說就琢磨著,是不是該等著下班了之後,再去找皇上說說人選的事情,順便在皇上那裡蹭點茶水喝,家中茶不多啦,自從和鵑鵑交惡那一下之後,張王兩家前幾天送茶的時候就沒帶自己的份,小孩子報復心真大。
他這樣想,但有人不會讓他這樣幹。
早朝開始,不等坐在兩個傘下的李隆基問問春耕時套養的情況怎麼樣呢,源乾曜忽的一下就飄了出來,至少在張說的眼中是這樣,跟鬼似的。
“陛下,臣昨日聽聞褒信縣的主簿張小寶及縣丞王鵑呈章到中書省,欲言臨縣新蔡縣由中縣提上縣後的官員補職之事,所提人有六名,臣以為可行。”
源乾曜就怕張說偷偷去說,現在不提一下,到時候就沒有參與的機會了,自己總不好愣跟著張說吧,中書省又不是隻有張說一個人,這點訊息要是打聽不出來,自己也不用幹宰相了。
李隆基還不知道這個事情呢,沒直接說話,而是看了旁邊的高力士一眼。
高力士也納悶啊,小寶和鵑鵑怎麼走上規渠道了?對別人的官員來說應當如此,但對他們兩個那就不對呀,張忠好象就沒走過幾次常的官驛,小寶和鵑鵑從來都是直接把想要做的事情寫信送給自己,透過自己讓皇上知道,然後達成目的。
想不通又同樣不瞭解的高力士回了李隆基一個茫然的眼神。
見高力士也不知道,李隆基來了興致,對源乾曜問道:“怎麼能把新蔡縣升為上縣?與朕說說。”
簡單的一句話,讓百官聽了之後是又羨慕又嫉妒,倒不是因為皇上問中縣升上縣的事情,而是皇上沒提褒信縣的主簿和縣丞什麼時候能管到新蔡縣的事情了。
似乎張小寶和王鵑說的事情很常一樣,就該如此,趕上御史臺了。
御史臺和禮部的官員忍住站出來跟皇上說這個事情不合規矩的***,站在原地耳朵選擇性失聰。
源乾曜心思也沒放在這方面,對著李隆基回道:“陛下,同安郡王欲在新蔡縣建幾處買賣,以提高當地百姓生活水平,褒信縣主簿張小寶和縣丞王鵑此是應該在新蔡縣幫忙主持事情,哦,不,是在新蔡縣檢視如何能連褒信縣一同行政。
此計劃分四步……此四步一旦做好,想來相應的教化與醫療都會跟上,到時縣中人口必過五千,故,提出補任之事,有人六名,陳熙、張含……”
把事情的內容對李隆基說出來,源乾曜同樣也沒忘了那六個人選,那可都是宇文融的人,雖然不算真自己的人,可也能打擊張說一下。
百官一聽,眼睛在就宇文融和張說兩個人身上來回掃,想看看兩個人各自是什麼反應。
換成平常的話,就算是上縣的縣令也不過是從六品的地方官,京中的官員沒人稀罕,真去了那就是降職,可一旦有張王兩家參與進去,就不簡單了。
最開始的三水縣,現在別人派不進去官,想派官可以,到那邊先當刀筆吏,一點一點升,誰想直接安排過去一個縣令,做夢吧,別說縣令,就是主簿和縣丞也不行,華原縣也差不多,還有陸州與翼州,以及同安郡王所在的舒州。
這幾個張王兩家呆過的地方,一旦有位置,都想打破腦袋往裡擠,寧肯先不要京中的位置,過去呆上兩年,必然能回來,閒職的人就會有實權,禮部的就可能到兵部和戶部去,乃是一條捷徑。
只要別缺心眼,到地方與人對著幹那身上就都了一塊金字招牌,耀眼無比。
如今褒信縣的位置還不知道是誰能接替呢,旁邊的新蔡縣也被張王兩家給看上,又是一整套的東西開始建設,往後還會差?
眾臣都知道的事情,李隆基更明白,真要是小寶和王鵑插手,以後的新蔡縣會變得非常繁榮,每年可以交上來很多的租稅,可惜張忠不能再派下去當刺史,張王兩家的人暫時也不可以安排到地方當官,不然真想給散開。
到時候錢就更多了,想幹什麼幹什麼,想打哪打哪。
提上來的六個人都是小官,李隆基也不知道都屬於誰,眼睛同樣順著眾臣看的方向來看,一看這之下,懂了,竟然是張說和宇文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