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安民從字典厚的日曆中,撕下10月1號,看到10月2號旁邊的字型,“中秋?”
當即跑進食堂,找到施工終止後,給眾人做大餐的大嬸們。
“有辦法制作月餅沒?”
“有,古法月餅!”
“搞起來!”
…………
家北,是十里營人對北方田地的稱呼。
這裡種著一望無際的莊家,有花生、大豆、玉米……
地勢連綿起伏,延伸到十里外的一條大河。
10月份,秋高氣爽,但穿梭在葉子枯黃的玉米地裡,依舊令人感到悶熱難耐。
汗水夾雜著灰土,劃過被葉子割出的細微傷口,麻癢刺痛不一而足……
劉暢快速掰完一壟玉米,站在田埂上擦擦汗,剛要鑽進令一壟,驀然發現有個壯漢騎車而來。
面孔格外熟悉,“馬老師?”
“嘿,劉暢,我去你家,鄰居說在家北掰玉米,我就跑來瞧瞧,沒想到還真找到了,喏,咱們學校發的月餅,中秋快樂!”
壯漢放下兩個紙質包裝盒,揮揮手,“我去下一家,幹活注意安全!”
不消片刻,腳踏車消失在玉米杆遮掩的田間小道中……
劉暢拿起包裝盒,發現上面印著'天工坊'三個大字。
而下面則是:
十里營職業技術培訓學校,祝全校師生中秋快樂!
開啟包裝,兩層做工精緻,被紙盒包括的月餅,呈現在眼前,香氣撲鼻,夾雜著肉鬆、水果等味道,一層五個,一盒十個。
劉暢下意識拿出一塊,咬上一口,“唔,好吃!”
“咦?哪來的月餅?”劉父從另一壟玉米杆中鑽出,似乎聞到香氣,快步走過來。
“學校發的。”
“學校還發月餅?嚯,味道真不錯,比你母親在中心街打的月餅好吃多了。”
“還有一盒呢。”
“別吃了,回去也讓村裡瞧瞧……”
這一天。
無論下地幹活,還是在家裡手搓玉米、棒砸大豆秳的學徒,均收到來自培訓學校的特別禮物。
而這年頭,鄰居家有點好吃的,大多會給關係好的鄰居送上一點,比如水煮蝸牛、蒸的馬蜂菜、蒸的麵條菜……
學校發的月餅,連同單獨包裝紙,走親訪友,四散開來……
“爸,你卷我鋪蓋幹啥?”
“曬曬被褥,回頭送你去上學。”
“我高中都畢業了,還上哪門子學?”
“瓦工學校!”
“我看你是想吃月餅!”
“欠抽!”
孫垓(村)。
孫興決定改行養豬後,便住在磚廠宿舍,每天上午聽聽養殖技術培訓,下午坐在宿舍門口發呆,晚上再欣賞顧安民講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