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兩樣是酒釀元宵跟大肉粽子,酒釀元宵帶著“淡淡的甜味”,上面佈滿金色的桂花,稠稠的一大碗很有分量;
大肉粽看著能有大半斤重,比男人的拳頭還要大一些,還搭配了一碟紅紅的甜辣醬。
當地人吃不得太辣,但又喜歡辣,就有人弄出了這種甜辣醬。
在後世常見甜辣醬的製作方法是在辣椒里加蕃茄跟糖做成的,但這裡使用的是小辣椒,和甜椒以及白水瓜醬做成的。
味道會比加番茄做的要辣上一些。
葉清比較喜歡吃肉粽,但肉粽的熱量非常的高,而且容易被人體吸收,不利於減肥。
她把肉粽開啟,用湯勺切成小塊,然後只給錢君寶夾了一塊放進他的小碗裡,自己沒有吃。
很快,夥計又端上來幾樣點心,有滷蛋,餛飩還有麻團和糝湯跟燒餅以及羊肉鍋貼。
這滷蛋一看就是老滷蛋,從裡到外透著股“香氣”,滷料的顏色也很深。
麻團表皮上蘸滿了黃豆粉,餛飩都是顆顆飽滿,像是小元寶。
燒餅皮薄而不破,焦黃又芝麻多。
拿起芝麻燒餅咬一口酥香滿口!
羊肉鍋貼色澤金黃,外皮酥脆,應該是用本地的茶籽油煎出來的,肉餡兒足,咬開還有鮮甜的汁水。
配上一碗餛飩湯,頓時覺得生活都美好了。
葉清吃完一個鍋貼,放下筷子,將那碗“糝湯”端到了自己面前。
因為她發現大傢伙的目光都沒有停在這碗湯上面。
這種湯外表看著確實有些磕慘,灰呼呼的,還有一股沖鼻子的味道。
難怪他們不吃,但其實這是西北方人很喜歡當成早點的一種吃食。
糝有三個讀音,一個是“Sǎn”,另一個是“Shēn”,還有一個念“啥”,實際上就是一種用肉湯熬製的粥。
最早都是雞肉糝,後來發展成豬肉糝,羊肉糝等等,種類繁多。
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為西北人所鍾愛。
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唐朝後才傳入中原的。
還傳說當朝皇帝年輕時候第一次喝了此湯就大加讚賞,還給起了個啥湯的名字。
做糝非常講究,對火候、時間、攪拌、工具等都有嚴格的要求。
一般是頭一天選料,夜裡制湯,次日早晨才成糝。
原料主要以肉、麥米、蔥、姜、鹽、麵粉等為主,再加進丁香、陳皮、小茴香還有白芷、花椒等香料,以增加溫脾健胃功能。
做糝用的鍋也不同於一般的鍋,它比一般的鍋要大幾倍,還要做一個雙開的大木頭蓋子,打湯的時候防止香味會跑掉。
吃的時候再打上一個雞蛋花,澆上糝湯,點上香油和醋以及香菜沫子就可以食用了,如果再搭配燒餅一起簡直是人間美味。
不過,這種加了香料,價格又不便宜的灰呼呼的湯,在建州這一帶其實不是太受當地人歡迎的。
當地人,更喜歡吃另外一種加了許多食材的糊糊,叫面線糊。
“面線糊”的做法也很講究,能新增的食材多達五六十樣,在夏城和建州城非常受歡迎,不過芝城不靠海,所以這裡的早點鋪專門做面線糊的就少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