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也是你們兩個寫的?”索墨菲爾德皺眉問道。
“這份完全由海因裡希執筆。”泡利解釋道:“海因裡希認為百科全書上的文章應儘可能簡單,所以單獨準備了這一份,請老師做最後定奪。”
盧格安笑著點點頭,沒有一點心理壓力。
對他來說,其實是否採納並不重要。說到底,還是因為盧格安對相對論興致缺缺。
索墨菲爾德沉吟許久,最終搖搖頭。
“你的膽子太大了,海因裡希,脫離數學的物理理論和童話書沒有差別。”
“所以它通俗易懂。”
盧格安無奈地聳聳肩,他也想兼顧數學嚴謹性和知識的趣味性,但這是不可能的。
就像後世霍金大師在《時間簡史》裡所說的:我只要在這本書里加入一個公式,它的銷量就會減半!
索墨菲爾德點點頭,他不否認這篇文章的精彩,無論有沒有物理基礎的人,都能無障礙閱讀。
但是從學術的角度看,過多的主觀猜想和形而上比喻,讓它失去了應有的嚴謹。
泡利的文章有理有據,系統嚴謹,任哪個學者看了都會稱讚;但盧格安的觀點也不無道理,哪個學物理的會去百科全書上找理論呢?
對這兩篇各有所長的文章,索墨菲爾德很糾結。
心思縝密的盧格安一眼就看出了教授的猶豫不定,他拿出煙盒,很識相地給教授遞上一根。
索墨菲爾德深吸一口香菸,煙霧暫時遮住了眾多繁雜的念頭,讓他能冷靜下來思考。
突然,索墨菲爾德靈光一閃,一個絕佳的主意浮現腦海。
“兩位先生,我的導師曾經告訴我一個道理:不要浪費時間去思考答案,花越多時間思考怎麼去回答,就越不可能得到真相。”
盧格安和泡利面面相覷,不明白索墨菲爾德突如起來的這番話是什麼意思。
看著滿臉不解的兩人,索墨菲爾德露出一個神秘的笑容。
“泡利,海因裡希,你們去過柏林嗎?”
******
翌日,1919年4月1日,慕尼黑火車站。
盧格安拎著行李箱,來到月臺旁的售票口。
“兩張去柏林的車票。”
“往返票嗎?”
“單程。”
“21馬克80芬尼,就在這個站臺,10分鐘後開車。”
“這是22馬克,不用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