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輝贊同道。
“那就向本土拍發電報,向本土建議,提前接回惠容翁主。”......
滬市外海海域,朱佔魁一人站在輪船的甲班上,朝向遠處的海岸張望。
從1890年返回膠州算起,時間過去了9年,9年間,朱佔魁先是在漢國方面幫助下,召集相識的農民起義殘餘份子,在膠州建立了第一個地下武裝據點,1890年至1894年間,武裝據點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至600餘人。
1895年之後,地方秩序接近崩潰,各國列強加大了在華勢力擴充和剝削、壓迫,以傳教士為代表的侵略勢力,強行搗毀各地傳統信仰建築,打著傳教的名義,進行掠奪和剝削。
普通百姓不僅遭受清庭官府的壓迫,還要直面洋人的剝削,而且因為洋人享受的特權,清庭地方官府不敢招惹,導致洋人對普通百姓的剝削程度,日益加劇。
得罪了地方官府,花點錢也可以打點解脫,可若是惹了洋人,則很難脫身,因此,普通百姓與洋人的矛盾越發激化,在地方官府無力也不願保護,民間秩序失控的局勢下,以貧困百姓為代表的群體,自發進行結社運動,團結成一個個小群體,對抗洋人,保護自身的利益和安全。
青幫、槽幫、洪門、紅燈照、藍燈照、拳派等各類民間自助組織迅速湧現,規模越發壯大。
在這種風潮下,朱佔魁所部地下勢力,也以民間會黨永興堂的名義,一方面大力發展會員,擴充勢力,另一方則不斷與齊魯、燕趙等地區民間自助組織聯絡,不斷吸收、同化為外圍勢力或者合作伙伴。
有了漢國軍事情報部、太平會提供的資金、武器、人力支援,再加上參加農民起義、為人豪爽仗義、又是膠州本地人身份加持,使得朱佔魁所部發展飛速,先後吸納即墨、永蒼、臺東、會前等膠州地區各區縣民間自助組織為己用,隨後於1896年,將勢力擴充至齊魯其他地區。1898年,勢力甚至擴充至燕趙地區。
永興堂在吸納各地會黨、幫派、拳派組織的過程中,也獲得了一批能力出眾的骨幹會員加入,年齡不過二十餘歲的林黑兒、苗三娘兩人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兩人皆是出身於底層貧困農民家庭,自小以雜耍賣藝為生,當各地民間互助組織蜂擁出現時,兩人也出面組織了一個以青年女性為主的互助團隊。
1898年3月,親自進入燕趙地區拓展勢力的朱佔魁聽聞兩人名聲,登門邀請兩人加入,在得知永興堂的宗旨以及看到眾人展現的種種武器、手段後,兩人被折服,果斷宣佈加入永興堂。
因為出身於底層,且具備較強的組織力,兩人加入永興堂後,先是將女性會員數量迅速提高至400人,隨後更是多次帶領手下女性會員,組織抵抗洋人、洋教活動。
1898年8月,因為表現優異,林黑兒、苗三娘被提拔為齊魯、燕趙地區女性自助組織負責人,負責進行女性會員發展、女性移民宣講、女性利益保護等工作。
1898年11月,林黑兒、苗三娘兩人事蹟被報道至南美本土,引起本土民間強烈反響,兩人也成了本土地區的名人。
1899年2月,兩人被授予國民身份。
1899年4月,兩人順利進入軍事情報部,並被授予中尉軍銜。
林黑兒、苗三娘兩人的命運因為朱佔魁發生改變,而朱佔魁自己的命運,也在進入南美本土、接受漢國政府徵召的那一刻,走上了不同的方向。
先後擔任太平會膠州地區堂主、進入軍事情報部,升任太平會齊魯分舵副舵主、舵主,獲封中尉軍銜,再到升遷為太平會滬市分舵舵主,軍銜提升至少校。
一路走來,既有艱難、挑戰,也有進展和突破。
朱佔魁有時候也會設想,如果沒有前往南美,而是聽從幾個兄弟的建議,闖關東,又會是什麼結果?
關東地區氣候寒冷,動輒零下四五十度,雖然因為清庭早期的封禁政策,人口稀少、土地廣袤,可是,那裡同樣遭受俄國人的威脅,而且土匪橫行,即便去了關東,進了金礦,僥倖淘到金子、買下上百畝土地,活了下來,能過上安穩日子嗎?
清庭已經徹底喪失了對地方的掌控,齊魯、燕趙、魯豫、江淮等核心統治區尚且自顧不暇,又如何顧得上遠在邊疆的關東地區。
朱佔魁稍一思索,便否定了闖關東的可行性。
目光向遠處望去,看著越來越近的吳淞江江口,以及海面上,越來越多的各國軍艦、商船,朱佔魁停止了回憶,轉而思考起,赴任滬市後的計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