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內戰因為英國、法國、美國等外部國家的干預,持續時間超過一年,長期的內戰消耗對原本富裕的智利造成了沉重打擊,人口數量由戰前87萬人,減少至不足70萬,超過三分之二噸位的主力軍艦,損失在雙方的拉鋸戰、襲擾戰中。
交戰雙方,陸海軍傷亡總數超過3萬人,對於人口不過80餘萬的智利而言,3萬軍人的傷亡,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
為報復英、法兩國扶持國會派,封鎖對總統派的武器、軍艦禁令,同時也是為了討好美國,獲取美國更大程度的支援,
智利總統巴爾馬塞達直接將戰前遭到國會派反對,涉及英國資本的相應政策提案,全部透過,並且對國會派掌控的工廠、礦場等行業,進行清算、查封。
智利總統巴爾馬塞達的施政措施,獲得了美國方面的讚賞和支援,卻也激化與英國、法國的矛盾,智利新政實行之後,原本由英國掌控的硝石、鐵、銅、鋁等礦場資源,皆遭到智利政府的強行贖買。
哪怕英國派出軍艦威懾,也未能改變巴爾馬塞達進行國有化改革的決心。
智利危機是繼阿根廷戰爭之後,英國在美洲地區遭受的第二次沉重打擊,而且,單論利益損失數量和影響而言,智利危機帶來的損失,遠超過阿根廷戰爭。
美洲地區接二連三發生的變故,既加劇了英國與美國的矛盾,也讓英國方面對美洲地區未來形勢的認識,更加清醒。
漢國與美國競爭,給美洲地區帶來了太多的不確定性和不可控風險,全面讓渡美洲主導權,撤離美洲地區的時間,也可能要縮短至15年甚至10年。
英國方面的對外政策,根據美洲地區局勢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1892年6月,為報復美國在智利危機中對英國的排擠和利益損害。
當海地島上的海地、多明尼加兩國,因為德國、法國暗中干預,導致局勢波動時,英國罕見的站在了德國、法國兩方一邊,默許了兩國扶持傀儡政權,並且在海地島建立軍事基地的舉動。
德國、法國分割海地島利益範圍、扶持傀儡政權的舉動,刺激了美國政府敏感的神經。
美國政府反應強烈,一方面在外交輿論方面大造聲勢,宣揚德國、法國軍隊進入海地島,是歐洲殖民勢力全面反撲美洲的徵兆,是對所有美洲獨立國家的威脅和壓迫。
美國政府號召墨西哥、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西共和國以及中美洲各國,團結起來,共同發聲,反對歐洲殖民勢力對美洲國家的軍事入侵。
美國人在輿論領域聲勢浩大,但是迫於英國、法國、德國三個世界大國的威名,除了智利和巴西共和國兩個與美國利益深度繫結的國家出聲附和,其他國家,包括多次尋求美國幫助的委內瑞拉,都沒有明確表達與英、法、德三國進行對抗的想法。
眼見輿論領域沒有起到明確效果,美國政府再次祭出軍事威脅的大招,要求法國、德國兩國三個月內撤出駐紮在海地、多明尼加兩國的部隊,否則後果自負。
面對美國的威脅,德國、法國兩方依舊我行我素,依照與海地、多明尼加兩國政府簽訂的協議,有條不紊的進行軍事基地選址、建造以及駐軍輸送。
至1892年9月,輸送至海地、多明尼加兩國的德國、法國駐軍數量分別達到協議規定的800人和600人,眼見三個月期限即將到期。
德國、法國兩方以及派遣至海地島海域的兩國艦隊嚴陣以待,最後,到了10月份,最後通牒時間超過3個月期限,望著加勒比海海域匯聚的英國、法國、德國艦隊,美國方面終究是理智大於衝動,隱忍不發。
英國默許,法國、德國直接施行的犀利反擊,給接連在委內瑞拉、巴西共和國、智利三國方面取得勝利進展、熱情高漲的美國人頭上潑了一盆冷水,面對三國一致的殖民勢力拓展,美國人認識到,依照當前羸弱的陸軍、規模處於劣勢的海軍,根本無法與英、法、德三國對抗,而且不說三國,哪怕是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挑出來,都不是當前的美國能單獨應付得了的,美國經濟實力躍居世界首位,但是在綜合國力,尤其是陸海軍軍事實力方面,與三國相比,都具備不小的劣勢,也就是在面臨漢國時,在海軍方面具備一定的優勢,而這個優勢,卻也不是壓倒性的。
經常將軍事威脅放在嘴邊,面對哥倫比亞、墨西哥之類的美洲土著國家時,自然沒有問題,可是話說多了,萬一國內民情高漲,在沒有做好備戰準備之前,與英國、法國、德國之類的大國,打了起來,後果恐怕是災難性的。
海地危機逐步平息,而在美國內部,擴軍備戰的聲音則越來越大,受到英、法、德三國刺激。以及向南美洲擴張,面臨漢國反擊的可能威脅情況下,美國政府以少有的高效,陸續批准了數項涉及陸軍、海軍軍事擴張的提案,也是從1892年10月份開始,美國國內擴軍速度陡然加快,大量有關陸海軍的軍備訂單,流向各個軍工企業,美國國內的軍事工業,也由此提前進入擴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