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賣為契約勞工期間,經歷過如死亡一般的折磨,然後再聽從一個領導者的指引後,覺醒抗爭意志,這也許是南美華人浴火重生的另一個原因吧。
心中想起南美華人精神面貌的變化,威斯特看似隨意的對陪在他身邊的海軍軍事徐之宣問道:“少校先生,請問您為什麼選擇當一名軍人?”
威斯特的突然提問讓同樣觀賞窗外風景的徐之宣有些奇怪,沉默了一會之後,徐之宣認真回覆道:“我的祖國正遭受磨難,我的同胞們不僅忍受飢餓、疾病的折磨,還時常受到洋人的欺辱,而現在,在南美本土,火車窗外的百姓們每天都能夠吃上白淨的米飯和新鮮的牛羊肉,孩子們能夠得到上學的機會,大人和小孩能夠團聚在一起,不用擔心官府的欺壓和洋人的凌辱,這就是我當兵的理由!”
“少校先生,您是一名真正的軍人,我很佩服您的精神。”
威斯特感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繼續道:“我以前去過很多地方,在大陸和東南亞的時候,也遇到過一些英國人、美國人、法國人欺辱華人的案例,雖然我也是白人,但是我卻不認同他們欺辱普通百姓的做法。”
“謝謝您的認同。”
徐之宣道:“我是一個漢國軍人,同時也是一個華人,只要海外華人仍然受到其他國家的歧視、欺辱,只要大陸同胞仍然處於清廷殘暴統治之下,只要大漢國一日未能夠獲得其他國家同等的國際地位,我便一日不會脫下身上的軍裝!”
年輕軍人熱血激昂,為了國家和民族復興,敢於留血犧牲,十八年前的自己和許多普魯士軍人一樣,都是抱著徐之宣的這種熱血信念,投入到對法蘭西帝國的全面決戰中去,
普法戰爭中,普魯士贏得了勝利,並且促進了德意志帝國的成立,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只是小德意志,他並沒有完成德意志民族的最終統一,奧地利、波西米亞、盧森堡等傳統德意志地區尚獨立在外,而且普法戰爭並沒有傷到法蘭西的根基,戰敗後的法蘭西共和國正在快速恢復著。
1875年,帝國首相俾斯麥意圖發起對法戰爭,減緩法蘭西共和國的恢復速度,但是卻因為英國、俄羅斯兩國阻撓,沒有成功,
1875年之後,法蘭西共和國實力迅速恢復,控制地區面積佔世界第二的殖民地為法國本土提供著發展壯大的養分,十多年時間過後,實力更勝戰前的法蘭西不僅重新構成對德國的威脅,還利用法國龐大的經濟力量,不斷拉攏俄羅斯帝國共同對抗德國。
身處歐洲中部,南北兩方面臨法國、俄羅斯帝國兩大強敵,德意志帝國雖然比統一前更加強大,但是面臨的壓力也更加巨大!
周圍強敵環繞,德意志帝國面臨的局面比南美漢國更加糟糕,南美漢國如果對外擴張失利,還可以利用廣袤的國土縱深抵禦帝國進攻,而德國一旦衰弱,必然面臨被周邊大國瓜分的局面。
法國和德國周邊一票小國畏懼德國的威脅,他們不可能給德國再次崛起復仇的機會,所以擺在德國政府面前的唯有兩條路,一是打敗法國和俄羅斯,奪取奠定國家強盛根基的東歐黑土區和萊茵河流域土地,第二便是接受被瓜分命運,甘心做個小國,至於安心發展,做個人畜無害的好好先生,只能算是死路一條,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不會給德國這個機會。
和南美漢國軍隊接觸多了,威斯特也從東方傳統歷史中看到了德國的影子。
德國類似戰國時期的魏國,秦國、趙國兩國類似歐洲的俄羅斯帝國和法國,
魏國強盛的時候,周邊國家聯合起來攻打魏國,魏國衰弱的時候,便會因為地處中央,遭受各國攻擊,逐步走向被瓜分的命運。
魏國因為沒有在強盛時期,抓住機會,奪取關中地區,給了秦國反超的機會,而德國也喪失了徹底削弱法蘭西共和國實力的機會。
魏國地處中央,很難一直保持對周邊國家的戰略優勢,德國地處歐洲中部,要想壓制法國的復仇,除了維持國家實力增長外,還必須尋找更多的盟友支援,
在國家發展期間,俄羅斯帝國是最有力的盟友,但是在法國經濟大票的誘導下,俄羅斯帝國越來越傾向於法國,而且因為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矛盾,德國俄羅斯帝國的關係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深。
歐洲之外,奧斯曼帝國是德國看中的盟友之一,拉攏住奧斯曼帝國,可以從側面牽制住俄羅斯帝國,拉攏住南美漢國,可以為德國本土工業發展,提供急需的海外市場。
漢國人口、工業發展迅速,漢國政府和民間每年向德國本土訂購的大量工業機械,為德國工業界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漢國和德國在新興領域上的技術交流,更提高了德國新興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為德國化工、電力、內燃機行業佔領歐洲市場,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歐洲之外的國家和市場被英法瓜分殆盡,距離較近的奧斯曼帝國雖然土地廣袤,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控制區為沙漠,本土資源匱乏、人口總量與南美漢國不相上下,但是工業發展水平遠遠比不上南美漢國,能夠為德國本土工業提供的市場份額有限,因此,在海外投資領域,南美漢國對於德國而言,具備無可替代的作用。
以德國近十年進出口數額舉例,1880年德國出口總額為29億馬克,進口總額為28億馬克。其中,對漢進出口數額佔總額的七分之一,約為8.14億馬克,
1888年德國進出口總額增長至70億馬克,而
而其中對漢國進出口總額數量攀升至17億馬克,約佔德國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
漢國是德國第一大海外農牧產品以及農產品加工品進口國,同時也是德國第一大海外工業品出口國,在南美本土的外資企業中,德國資本佔據了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的市場的份額,而對於德國而言,在漢德資佔據了德國整個海外投資市場百分之七十二左右的比例。
無論是從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而言,德國與漢國的合作對雙方都有現實的好處,而且在漢國恢復了與英國的政治關係後,為避免漢、德兩方的關係受到英國人的影響,再次加強德國與漢國的聯絡,在某些漢國比較在意的方面(比如留學生限制問題、1884年柏林會議問題),給予必要的解釋和一定程度的妥協,便是威斯特和駐漢國公使羅伯茨此行的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