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淵閣,地處東華門以外,黑色琉璃瓦頂,綠色琉璃瓦剪邊,閣前鑿一方池,顯得有幽靜和諧。
閣雖不大,只有八間房,但卻分為上中下三層,中上兩層藏有大量的書籍,散發著濃厚的書香味。
而在最下層,這是大明的權力中樞——內閣所在。
內閣,顧名思義就是大內的文淵閣,簡稱內閣。
黃宗羲邁著碎步,不急不緩而來,來到了擁擠不堪的內閣所在。
作為翰林出身,在經歷一個月的起居郎後,他又輪值入內閣,擔任中書舍人。
整個內閣雲集了大明所有的庶務,通政司簡單的收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奏疏,輿論,一股腦的呈交給內閣。
而他們這些中書舍人,最大的任務就是給奏疏分類。
小事,重事,以及緊迫之事。
為了以防萬一,一份奏疏要由三位中書確認後,才會遞交給三位內閣輔臣。
而且,隨著分管的確定,對於六部奏疏也要分類,分別呈給閣老,萬不能出錯。
黃宗羲累得滿頭大汗,這活雖然簡單,卻極為累人,耗費精神,他有些吃不消了。
讓他深刻的明白,瀏覽這些奏疏,不僅能夠給他資歷添上一筆,領先於其他進士,更是增長他的閱歷,對於大明各地有了初步的瞭解。
一開始,他只能表面上知道,如九邊如何,哪省州縣受災,賦稅如何等等。
但隨著閱歷的提高,他陸續能夠分辨奏疏內容的真假水分,輕重緩急,這就是熟能生巧吧!
嘆了一句,黃宗羲錘了錘腰。
“歇一會兒吧!”一旁人高馬大的鄭森,則渾不在意開口,臉上露出關切的笑容。
“嗯!”
黃宗羲輕哼道,抬眼看了下其他同僚們,有的歇息,有的扭著手腕,甚至還有的一刻不停地閱覽著,身旁的分類奏疏堆成了山。
“剛來是,一份奏疏恨不得看上半個時辰,如今十本都用不到一刻鐘,何其速也。”
黃宗羲輕笑道。
“讀了那麼多,奏疏大同小異,草擬起來也駕輕就熟了。”
鄭森附和道:“這偌大的天下,治理起來何其難也,閣老的票擬多看幾遍,也難理解真切。”
“不知何時咱們能草擬聖旨啊!”
鄭森望向窗外,在另一側,則是負責草擬聖旨的翰林,他們每日清閒,只需要草擬聖旨,歸檔,整理檔案即可,端是輕鬆自在。
“不急。”
黃宗羲搖頭道:“咱們如今還有的學呢!”
午時,幾箱奏疏送往了閣老的書案,宦官們則陸續而入,送來了內閣的飯食。
內閣的福利如此,御膳房特意供飯。
“幾位舍人,飯食到了。”
宦官恭敬地說道:“今個特地進了酸梅湯,陛下體諒大家,特地給解暑的。”
“陛下恩德,無以為報!”
幾人忙起身,對於北方恭敬地拱手拜了拜,這才開啟飯盒,來到外頭吃了起來。
三菜一湯,有肉有菜,模樣精緻。
鄭森笑了,從懷中掏出一枚銀圓,放置在飯盒中。
黃宗羲啞然,嚐了一口,點頭。
御膳房的飯,已經是人嫌狗棄,要麼少鹽少油,寡然無味,要麼大魚大肉,油膩齁人。
不過,若是添些錢,倒是能吃到私房菜。
大太監們私置,補充了飲食的缺憾,正德時期,太監們竟然大力拐帶了名廚,開陳出新造新菜,就想著皇帝來自己這裡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