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蜀航天基地的‘脈動數字化生產線’雖然還沒正式投入生產,但可以預見的是,它將成為航天領域和國防領域最為堅固的後盾。
與此同時,它也將成為未來引導太空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
對於這些,徐川還是很滿意的。
未來的火星勘探和改造,如果真的可行的話,那麼華國和星海研究院的航天力量將是最主要,也是最值得依賴的力量。
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它將是確保不會有其他國家干擾他們工程和計劃的武裝力量。
哪怕是他,也不敢確保能夠說服所有的國家,讓整個人類文明的力量和資源集中到一處。
畢竟競爭依舊存在於整個世界,除了他們自己外,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樂意看到他們更強勢的崛起和發展。
視察了一圈脈動數字化生產線,兩人回到了辦公室中。
本來徐川是準備在看完生產工廠後回星海研究院那邊的,但常華祥院士說有個下面的研究員遞交上來的專案,他有點拿不定主意,想問問他的意見。
“怎麼了,還有什麼事連常老您都拿不定主意?”沙發上,徐川笑著詢問道。
從辦公室中的檔案櫃中,常華祥找出來一個牛黃色的專案檔案袋,遞了過來,笑著道:“你看看。”
徐川有些好奇的接過檔案檔,拆開了纏繞著的線扣,取出了裡面的檔案。
是一份專案可行性調查報告及立項申請表。
當標題映入徐川的眼簾時,他總算是知道了為什麼常華祥院士都有些拿不定主意了。
《月球表面高效率人員物資運輸·月表太空電梯可行性研究報告》
“本報告將對太空電梯的可行性進行深入研究,探討其在未來太空探索中的應用前景。”
“一、背景介紹”
“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需求也逐漸增加”
“二、研究目的.”
“三、技術可行性分析.”
“四、.”
目光在手中的檔案報告上瀏覽了一圈,徐川笑著開口道:“這報告,寫的還挺有模有樣的嘛。”
太空電梯。
相信喜歡科幻或科幻電影的人對這項科技,或者說這種通向太空的裝置一定不會陌生。
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前紅蘇的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教授。
或許你沒聽說過這個名字,但你肯定聽說過他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可能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而早在1895年的時候,這位指出發展宇航和製造火箭的合理途徑,找到了火箭和液體發動機結構的一系列重要工程技術解決方案的牛人,便提出了一種比火箭更高效便捷的通往太空的新技術方案。
即‘太空電梯’。
與普通電梯差不多,不同的是,它的作用並不是讓乘客往返於樓層之間,而是將他們送入距地球約3.6萬公里的一座空間站。
聽起來似乎很理想很美好,但是以目前的技術條件,根本就做不到實現太空電梯這項技術。
其中最核心也是最關鍵最基礎的東西,那就是這部電梯使用的‘纜繩’,用什麼材料?
要知道,那一部太空電梯,加上配重,長度十幾萬公里。
就算配重可以透過建造大型空間站來充當,電梯本身線纜的重量也是個小行星級別。
以最有前途的碳奈米管來說,理論上講,最佳碳奈米管組成的碳材料強度是剛好夠的,但是工程上誰是以理論強度來計算的?
晶間缺陷,相位偏移這些都不考慮了?
而且誰能大量生產理想,實際最大應力不超過理論強度5%的無缺陷的材料呢?
這還是不含安全係數數值的。
所以說光是製造太空電梯的纜繩材料,就是目前人類根本就無法解決的難題。
不過提出他手中想法的這個研究員挺有意思的。
他轉換了研究思路,沒有將太空電梯侷限於地球上,而是將其放到三十八萬公里的月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