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的總刊是純中文的沒錯,但有能力在總刊上投稿的學者,根本就不會被純中文這個門檻所困擾。
對於他們來說,學習中文到精通,需要的時間只不過是數個月而已。
CRHPC機構從成立到現在,已經有一大批的物理學家無師自通的學會了用漢語交流,甚至普通話比一些國人都要流利和標準。
而且,對於《探索》來說,純中文的只有總刊,它的子刊並不是,目前子刊是中英文並行的。
簡單的來說,子刊既接受中文論文投稿,也接受英文論文的投稿。只不過在發行的時候,會透過專業性的翻譯,去做到中英文並行。
所以說純中文會限制《探索》的約稿,只不過是浮於淺面的理由和看法而已。
真正會影響到《探索》約稿的,是學術界一直以來的慣性、基礎學科的話語權、各國的偏見等等這些東西。
正如加州理工大學的威爾科特斯·古斯塔夫教所說的,英文是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語言,沒有之一。
這是學術界,也是西方國家用了一個多世紀才做到的事情。
學術界的主流語言是英文,這意味著基礎科學的最前沿領域的發展,也都會以英文為標準。
這是藏於水面之下的暗湧渦流,比明顯上的知識流通具有更強大的慣性,比工科技術的發展更加的難以改變。
而且對於以米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來說,他們也並不會眼睜睜的看著《探索》就這樣崛起,來和他們爭奪基礎科學領域的話語權。
所以要想讓其他國家的學者投稿給《探索》,最先需要改變的就是這份慣性,以及應對其他國家的破壞。
對於徐川來說,如果是以前,他還沒有這份能力,去打破學術界的這份強大慣性,去打破西方國家維持的潛規則。
哪怕是他在學術上的成就再高,也沒有太好的方式。
畢竟個人永遠無法和群體對比。
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世界上效能最強悍的大型強粒子對撞機在華國、可控核聚變技術率先在華國實現、航天領域華國也走在了世界前沿.
無論CRHPC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是還是月面生物圈工程,亦或者是月面前哨科研站.這些世界頂尖的科研裝置與工程,對於各個領域的學者,乃至各國學術界、甚至是政府的吸引力,都可謂是致命的。
可以說沒有一名想在學術的道路上前行的科研人員或學者,能抗拒這些裝置和工程。
更關鍵的是,能提供這些的,只有華國!
所以《探索》期刊發行的時候,或許就已經有以些反應靈敏的學者,就已經想到了徐川可能會怎麼解決約稿難題這一問題了。
畢竟探索是面向全世界的,它不可能關起門來自己玩。
既然如此,那麼國外學者的投稿,肯定是需要的。
正如這些學者預料的一般,就在學術界和網路上議論不斷的時候,星城、CRHPC機構的總部正式對外召開了一場新聞釋出會。
釋出會的內容很簡單,除了對外公開CRHPC機構當前的工作以及實驗成果和收穫外,還有一條看似無足輕重的公告。
“即日起,《探索》期刊將首次納入CRHPC機構的評審系統。”
“《探索》《探索·物理》將真正式作為CRHPC機構的學術參考標準,被《探索》《探索·物理》收納的論文理論,如有需求,可向CRHPC機構提交相關的實驗資源申請。”
“CRHPC理事會將優先對相關的實驗資源申請進行稽核工作”
一條將《探索》總刊和《探索·物理》子刊納入CRHPC機構評審系統,作為學術參考標準的資訊,看似只是一條無足輕重的通告,卻在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CRHPC機構總部,數以千計的物理學家在得知這條公告,直接就炸開了鍋。
CRHPC總部大樓的咖啡廳內,前幾天才因為‘高質量粒子質量和弱電強耦合強度’實驗資料的驗收報告會,從歐洲那邊趕過來的弗蘭克·維爾澤克坐在落地玻璃窗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