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stedu]四議英雄是如何被抹黑的,回****大佬對袁崇煥的總結[部落格帖]
在我透過幾篇文章指出****大佬篡改史料製造偽證的情況下,酷愛“引經據典”的****大佬很聰明的改變作戰風格了。只扣帽子,不擺證據,這的確是偽證被一再拆穿無以應對時的好方法。那麼,既然他開始不擺證據憑空造謠,我就用真憑實據來拆穿他的謊言吧。需要注意的是,****大佬這裡總結的袁崇煥的“失誤”,絕大多數都是根據已經被我拆穿的偽證而來的。在一再回避我的“30問”和“13問”的同時,他卻又四處拋售這些根據偽證而來的錯誤結論,可見,****大佬在失去了售賣偽證這個看家法寶後,只能用無數遍信口雌黃的重複謊言來製造視覺疲勞了。只是,謊言即使重複了一千遍,難道就會變成真理嗎?
他主要的負作用是改變了1628年關外的有利形勢,袁大人出關以前,後金由於饑荒而沒有糧食吃,窘迫得向朝鮮要糧食,懇求王之臣和毛文龍談判都遭拒絕,攻不破關寧防線,又因為有毛帥的牽制而不能繞道蒙古,非常困難。
=================
1、丁卯之役後,朝鮮輸入後金的物資“主要以布匹、紙張、皮貨為大宗,朝鮮土產、藥材、雜物等次之”(摘自《“兄弟之盟”下後金與朝鮮貿易初探》,《山東大學學報》2003年第三期),此處結論的依據是對天聰元年1627到崇德元年1639這段時間內《朝鮮仁祖實錄》和《承政院日記》的統計。在朝鮮的史料記載中,除了丁卯之役那次進貢的二千石糧食之外,直到1639年之前,所有的進貢清單和交易清單裡都沒有糧食這一項。
2、可以肯定的是,《滿文老檔》中“毛文龍來書”的前五封肯定是書寫於袁崇煥二次出關以前,即袁崇煥二次出關以前,毛文龍與後金私自談和。
3、崇禎元年九月,後金與喀喇沁聯軍在興安嶺一帶打大敗察哈爾,毛文龍絲毫沒有牽制。此時袁崇煥剛到任一月,寧遠兵變剛平息。該負牽制之責的毛文龍毫無動作,祖大壽卻在黃泥窪取得了一次小勝。此戰也是喀喇沁部從明朝“肉邊牆”開始逐漸投靠後金的開端。
4、此處****大佬用詞很巧妙,1628年5月,王之臣棄守錦州防線,因此****大佬在這裡說後金“攻不破關寧防線”。但是實際上,後金對山海關寧遠都沒有攻擊行動,何來攻不破?
可袁大人出關後,不僅殺毛帥毀東江,私下議和又賣糧食,讓後金安然繞道蒙古,使“關寧防線”報廢了,從此關內再無寧日了。
================
1、殺毛文龍僅一人,未及東江餘部,袁崇煥指定的東江繼任人為毛文龍的岳父兼智囊陳繼盛。東江鎮抗金直至袁崇煥死後七年,戰至僅逃生六七人,何來毀東江?
2、袁崇煥在崇禎元年七月平臺奏對時,就說“守為正著,和為旁著,戰為奇著”,崇禎的回答是:“嘉其忠勞久著,戰守機宜悉聽便宜行事,浮言朕自有鑑別,切勿瞻顧”(《崇禎長編》)“朕思講和不過是羈縻之術,質不是長策,如須要嚴兵固守,不然就與他戰。”(《明清史料》,甲編)。何來私下議和?
3、賣糧食是賣給蒙古喀喇沁部而不是後金,喀喇沁就是朵顏三衛,又稱朵顏三十六家,其含義就是三十六個部落,根本不是****大佬所說的一個部落。崇禎初年,喀喇沁的立場實際上是在明清之間首鼠兩端。其實就在天啟年間,喀喇沁還是明朝比較忠實的盟友,寧遠大戰後,就是這些部落主動追擊了努爾哈赤的敗軍。但是到了天啟七年秋冬之際,漠南蒙古(基本上就是現在的內蒙古)最大的部落察哈爾與喀喇沁等部開戰,結果是喀喇沁慘敗。對於這種形勢,自顧不暇的明朝是無力也無心幫助的的,喀喇沁只能求助於後金。從崇禎元年二月喀喇沁寫信給皇太極請求幫助開始,直到九月雙方聯合擊敗盤踞在喀喇沁舊地的察哈爾部,喀喇沁終於和後金開始有了共同利益。同樣是九月,喀喇沁又接受了明朝的封賞,這些明清夾縫中的蒙古部落開始了兩面討好的生活。崇禎二年正月,皇太極命令科爾沁、敖漢、奈曼、喀爾喀和喀喇沁等蒙古部“悉遵我朝制度”,定旗分,這也就是****大佬說“喀喇沁降後金幾乎是路人皆知”的一個證據。但事實上,這個是皇太極的單方面命令,喀喇沁等蒙古部落實際上仍舊是陽奉陰違,在明清之間搖擺,各部落自行其事。史學界公認的喀喇沁真正降清,實際上是崇禎八年的事情,直到這一年,喀喇沁才接受後金定的旗分,分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煥資敵問題中的主角“束不的部”的酋長。也就是崇禎二年正月,喀喇沁部分部落因為饑荒搶劫明朝邊鎮,二月,崇禎遣人責問,喀喇沁申訴無糧過冬實為無奈。三月,喀喇沁請求袁崇煥賣米給他們渡過饑荒,崇禎聽聞了喀喇沁買米其實是為後金代購的傳言,因此下旨袁崇煥停止開市。袁崇煥上奏說明原委,崇禎回覆只允許計口賣糧。唯一能“證明”袁崇煥存在賣米資敵的證據是《國榷》和《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中記載的陳仁錫出使遼東一事,兩書對此事的記載基本如出一轍,考察成書背景,後者應當是源自前者。此事原文為:
“翰林院編修陳仁錫使遼東,未出都,報建洲兵十五萬攻寧遠,及抵關不見一騎,問之,曰往朝鮮矣。抵南臺堡,知朵顏束不的為插漢買婦女,為建州積穀。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入謁仁錫。曰:束不的居關外,陽仇插漢,其實暱之,又建州姻也。駐寧遠關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開市止二千人,卒不及備,乘夜掩而殺之,傅介子所以斬樓蘭也。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不將弓矢,插漢遠在漠外,馳援不及,斬頭寢內,敵氛可息。失此機會,四月間四汗先至,秋冬諸王子盡入,必舍遼而攻薊、宣矣。”
首先來看第一句“翰林院編修陳仁錫使遼東,未出都,報建洲兵十五萬攻寧遠,及抵關不見一騎,問之,曰往朝鮮矣。”單從這裡看,似乎是袁崇煥在寧錦謊報敵情,但是查諸這段時間的史料記載,根本沒有如此驚人的訊息。何況,明清之間自有戰爭以來,明朝所有的奏報中,最多也只是丁卯之役時李嵩報告的十萬。而袁崇煥的敵情彙報中,最多不過六萬。怎麼會冒名奇妙冒出來一個十五萬呢?因此,這個十五萬攻寧遠的軍情,最大可能是來自於民間流言。
然後再來看後面這句,“抵南臺堡,知朵顏束不的為插漢買婦女,為建州積穀”。插漢就是前面說的漠南蒙古的最大部落察哈爾。自天啟七年起,喀喇沁已經和察哈爾勢不兩立,怎麼還可能“為插漢買婦女”?陳仁錫這個情報從何而來?下文說明,“寧遠武進士王振遠陳國威入謁仁錫。曰:束不的居關外,陽仇插漢,其實暱之,又建州姻也。”居然能說出束不的“陽仇插漢,其實暱之”的情報,實在是荒唐到了極點。而後金與蒙古各部落之間的和親是其拉攏各部落的一個手段,並不能完全代表兩者堅定的同盟關係。再下面的一句我就不整句再重複了,但是此句中的“建州哨在束不的部內計四百餘人”也是經常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擷取出來,以此來說後金人直接跑到袁崇煥的市場上買米。實際上,這裡的記載只是寫束不的部“駐寧遠關外者六七千人,此地開市止二千人”,而四百“建州哨”只是說在束不的部內,沒有說在開市的人群裡。
後面的“插漢遠在漠外,馳援不及”依舊是基於束不的與察哈爾“其實暱之”的荒唐前提。而最後一句“失此機會,四月間四汗先至,秋冬諸王子盡入,必舍遼而攻薊、宣矣”依舊存在謊報,“四汗”就是皇太極,崇禎二年四月皇太極哪裡攻打過寧遠?
通觀這兩個武進士的報告,錯落百出,最關鍵的錯誤就在於連束不的和察哈爾的關係都搞不清。其實,仔細分析這段記載的話,不難看出,這兩個糊塗的武進士是把所有異族都看成一夥的。一邊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武斷,一邊又是請求“卒不及備,乘夜掩而殺之”的貪功……
為什麼袁崇煥要堅持賣米?細讀袁崇煥的奏摺,理由很清楚。不賣米喀喇沁肯定會徹底倒向後金,賣米則可以稍為籠絡。在明朝應付一個後金都尚嫌吃力的情況下,難道還要堅決把喀喇沁推向敵人嗎?“此時我兵馬未備,只合籠絡,俟修飭即周,且驅夷而用之,如不為我用,另有法以處”。
束不的部於八月與後金結盟。這個結果的確說明袁崇煥的招撫政策失敗,但是並不能代表三月袁崇煥的開市是錯誤的。因為其一這是為了減少敵人而應該做的努力。其二崇禎已經指令計口賣糧的情況下基本不存在資敵的可能,除非束不的寧可自己捱餓也要把糧食留給後金,但是從歷史記載來看束不的確定與後金合作是八月的事,三月計口買來的米難道還能吃到八月嗎?事實上,明末遼東每年收成的時間是六月,袁崇煥計口賣糧只可能供給束不的“不滿萬”的人口到六月的口糧。皇太極之所以六月“議伐明”,並令蒙古各部“預採木造船以備轉餉”,正是因為後金也已經得到了新的一年的收成,可以有軍糧準備軍事行動了。
4、後金是安然繞道蒙古嗎?己巳之變的事實是,皇太極並未敢於傾巢而出。據《清太宗實錄》記載“前出兵時,每牛錄甲兵或二十人,或十五人,毀明國堅固邊牆,長驅直入”。後金每牛錄的甲兵數是六十人,因此皇太極帶隨入口的兵力只是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不到。為何後金精英盡出的孤軍深入行動,還要留下三分之二的兵力看家?當然是為了防衛遼東的明軍。
5、皇太極入口就等於寧錦防線報廢了嗎?恰好相反,當滿清用事實證明了他已經具有戲弄整個明朝的實力後,唯有寧錦防線才使得他不敢深入中原太遠太久,因為始終有一隻他啃不下的鐵騎威脅著他的大本營。而當崇禎十七年,寧錦防線的最後一道關口被滿清佔據後,就再也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擋他們席捲整個中原。
他這些錯誤裡許多都是無法彌補的,比如東江鎮,在他任命的一幫當了二十幾年漢奸,投誠不過一年的人把持東江要職以後,這些人又重新投降了後金,最後兵變奪取了實權,後來有叛亂,並積極策反,所以東江被搞癱瘓了不說,連山東也叛亂,滿清四個異姓王有三個出自這裡,還有一個是袁大人手下吳三桂。
==================
1、在我無數次指出****大佬故意混淆劉氏兄弟的忠奸區別後,他始終仍是要一如既往的把劉氏兄弟都打成漢奸。無它,篡改這段歷史以求抹黑袁崇煥而已。
劉興柞兄弟七人,初時的確從事於後金,劉興柞更是被努爾哈赤收為女婿。但是到了崇禎年間,劉興柞詐死逃到明朝,其餘兄弟也隨後從後金潛返明朝,成為東江將領。不可否認,劉氏兄弟是做過漢奸,時間雖然不是****大佬信口雌黃的二十多年,而是十年左右,但這也是無可更改的事實。可是,劉氏兄弟歸明後的作為如何呢?七兄弟裡事蹟最著名的有劉興柞、劉興基、劉興治,分別排行老二、老三、老五。袁崇煥在皮島殺了毛文龍後,重編東江軍為四協,任命劉興柞為其中一協的統領。不久以後又將四協改為二協,劉興柞仍舊擔任其中一協的統領。需要指出的是,兩次整編中,另有一位陳繼盛也始終是協領一職。而且直到袁崇煥入獄,東江的最高負責人都是陳繼盛,劉興柞需要服從他的指揮。而陳繼盛的身份則是毛文龍的岳父兼智囊——袁崇煥如此任命,顯然是為了東江的軍心安定。袁崇煥下獄後,孫承宗接任遼事,將劉興柞調到了寧遠,劉興柞在皮島的協領一職就由劉興治接任。此後,劉興柞運用自己熟知後金軍中口令旗號的特長,取得了一次小規模戰事的勝利,得到了朝廷的嘉獎。但是在接著的一場戰鬥中,身先士卒的劉興柞誤中流矢,陣亡在抗清第一線。此時,在皮島的劉興治也取得了一次獲勝的戰績。但是之後在劉興柞的祭奠儀式上,劉興治以劉興柞身後待遇不公為理由發動兵變,殺了皮島總指揮陳繼盛和其屬下一批軍官。兵變發生後,孫承宗派遣副總兵周文鬱赴皮島談判。談判的結果是朝廷妥協,劉興治領皮島兵事。之後,劉興治又在一次戰鬥中小挫清軍。但是幾個月後,劉興治再起叛亂,這一次的目的卻是為了降清,此次叛亂中,剛被調回皮島的劉興基堅決反對,結果被劉興治綁了起來毒打。劉興治第二次皮島叛亂的結果是,被旅順派出的明軍厘平。
透過以上簡單敘述的歷史,可以知道,劉氏兄弟雖然曾經做過漢奸,但是歸明以後,至少劉興柞和劉興基是始終忠於明室的。而劉興治在第二次叛亂前,也還沒有投敵的想法。袁崇煥生前,重用的正是劉興柞和劉興基,前者為皮島協領,後者被袁崇煥帶在寧遠隨軍。劉氏兄弟其餘幾位包括劉興治在內,在袁崇煥掌遼之時,根本沒有被賦予什麼“要職”。而****大佬卻罔故事實,將劉氏七兄弟都稱為漢奸,並把孫承宗任內的劉興治得勢叛亂也栽贓到袁崇煥頭上,實質依舊是利用一般人不清楚這段事蹟,肆意篡改歷史抹黑袁崇煥。
2、再來說說滿清四個異姓王的“三個”。明軍厘平劉興治的第二次叛亂後,朝廷任命了原旅順守將黃龍擔任新一任東江總兵。黃龍在清理叛亂餘黨的時候,牽涉到了耿精忠(因為其弟參與叛亂),耿精忠因此與孔有德一起私逃到了登萊孫元化標下。本來這事也就這麼過去了,但是崇禎四年大淩河之戰爆發後,孔有德被派去增援寧錦,路上卻因缺餉強搶富戶而兵變。由此,孔有德一路殺回登萊,耿精忠也隨後叛變合流。孔耿此次叛亂被寧錦調來的遼東軍殺敗,兩人帶殘部走水路投奔後金,卻被黃龍與尚可喜在海路上狠狠的劫殺了一番。兩年後,已經降清的孔耿又勸降了尚可喜,“山東三礦徒”就此都成為了漢奸。這一段歷史比劉氏兄弟的更清楚,這三人叛變完全是自身原因,和毛文龍沒有任何關係,也不是大明朝虧待了他們。非要說的話,頂多只能說黃龍清理叛亂時打擊面可能太大。但是,推薦黃龍為東江總兵的是孫元化,此時的薊遼督師也已經是孫承宗。一句話,與袁崇煥全無關係。
3、吳三桂,袁崇煥死的時候他根本還沒從軍。
他耗費的銀子砸進了錦州這個巨坑很難恢復,當錦州被修成了雞肋後又是很難放棄的,最終明朝最後的家底“八總兵十三萬人”被人家“圍點打援”了,這些也是無法恢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