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太守呂凱上報南中叛亂諸事,請求出兵平叛。
丞相諸葛亮召集在蜀的重要官員、將領商議對策,劉闡的出現,讓南中的這場叛亂由內部擴張到內部,如果再放任下去,那蜀漢將永無寧日。
北伐中原,恢復漢室。
這是諸葛亮心中的理想,但現在,南中後方叛亂越來越厲害,蜀漢如果不盡快解決南中蠻夷之事,後方不穩,北伐也就是一句空話。
在歷史上,諸葛亮為穩定南方局勢,不得不親征南中,在經歷大半年的苦戰後,終於擊敗南中諸蠻,平定了蜀漢的南方邊境,七擒孟獲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階段。
不過,當諸葛亮提出親征南中想法後,卻遭到了蜀郡太守王連、犍為太守李嚴等人的極力反對,他們倒不是與劉闡還有勾結,而是認為劉禪尚小,諸葛亮一人現在是蜀漢的支柱,要是在南征途中有什麼不測,那對蜀漢來說,不亞於是滅國之災。
南中不毛之地,瘴氣瀰漫,諸葛亮不能去,那誰能領軍出戰?
在歷史上,蜀漢沒有找到合適的人,最後只能是諸葛亮南征。
而現在,劉封的名字被王連、李嚴等人提了出來,他們認為遍數蜀漢軍中,有運籌帷幄能力,又有威懾力,又能妥善處理諸蠻事務的人,唯劉封一人。
為了增強劉封出征的說服力,王連還將善於占卜的張裕等人叫了過來,算了一卜,說是劉封的封字正好能剋制劉闡的闡字。
封克闡。
張裕是蜀郡名人,傳說中有通天之能,他的話雖然玄之又玄,但信者眾多。
王連等人提議劉封南征,還有一個現實的難題,那就是好不容易收復的荊州誰來鎮守?
荊州是九州之腹心,又處於魏蜀吳三家接壤地界,三方的矛盾最為尖銳,劉封坐鎮江陵,之所以能保證安定,一是因為他的能力,二是因為他與曹丕、孫權都有姻親關係,換了另外一個人,比如關羽,就很難保持這種平衡。
諸葛亮為此躊躇不定。
劉封若是離開,荊州如何自保?
這個難題在蜀漢朝堂被提出之後,一眾官員苦思良策,最後馬良提出一個方法,諸葛亮的丞相府暫時由成都移駐荊州江陵,劉封的後將軍府則移至巴郡的江州,就近指揮南中戰事。
成都方面,可調前將軍關羽回來鎮守,關羽在劉備死後,心情低落哀傷,身體也欠佳,正好回來調養一番。
這樣一調動,荊州穩定的問題能迎刃而解。
因為諸葛亮與東吳的關係一直保持得不錯,有他親自出面周旋,孫權再有異心,也不敢在荊州動武。
曹魏方面,曹丕再想南侵,也要看看對手是誰?這時曹魏大將軍曹仁已經去世,魏軍統帥曹休、曹真在諸葛亮面前,都是小字輩,以諸葛亮的領軍才能自能應對。
諸葛亮最後也被王連、李嚴、張裕、馬良等人說動,遂以丞相令送信來江陵,詢問劉封是否願意調防,並帶兵南征劉闡等叛亂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