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片廠之所以能夠壓制廣大的中小片廠,其依靠的就是其廣泛的宣傳和發行機制。
一方面電影要透過電影院發行,就必須要透過佔據北美七成市場的商業院線公司們,而這些公司都與七大片廠簽訂了排他性協議,這讓中小片廠發行的電影想要進入北美主流院線,讓大部分觀眾看到本身,就成了一件難於登天的事情。
當然,即使如此,中小電影公司也還是有辦法進入主流院線的。
像是八九十年代的卡洛克影業等一大批風頭無兩的中型影業,也能夠得到在院線商手上得到相應的首映數量。
雖然後來九十年代末,這批中型影業因為資金鍊斷裂等問題接連倒閉,但是後來的頂峰娛樂和獅門影業也同樣憑藉《暮光之城》和《電鋸驚魂》等系列成功開啟院線商的大門。
但除了院線發行渠道的限制之外,更加重要的宣傳渠道才是七大片廠的看家法寶。
一部電影想要獲得好的商業票房,除了過硬的質量、符合當下觀眾的需求之外,必不可少的就是充分的宣傳了。
隨著好萊塢集團化的趨勢,七大片廠除了已經半殘的米高梅之外,無一不是擁有著從電視到紙媒的廣泛“媒體武器”的大商家。
這群商家幾乎壟斷了北美傳媒界的大半江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服從他們的中小電影公司幾乎很難拿到很好的宣傳資源,僅憑藉中小公司自己的資源人脈,幾乎無法宣傳一部A級製作的大片。
你想在超級碗上拿到廣告時段?對不起,我們已經賣光了。
對於一般的中小影業,七大當然不會費心思去針對,但是對於夢工廠、火獅這種具有真正威脅性的對手,那麼對方也就會不擇手段了。
這裡就能看出希德提早與索尼聯盟的好處了,雖然索尼因為是外國財團的原因,無法在北美經營電視網,但是他們卻擁有最強的影片遊戲主機業務,與任天堂和微軟並駕齊驅。
再加上他們出身東亞,在亞洲為首的環太平洋地區擁有的宣發資源,也是其他人難以比擬的,在這點上火獅與他們的合作,可謂是進行的相當深入,火獅影業的電影的海外宣發,現在還是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索尼影業。
而索尼一方面可以賺一筆發行佣金,另一方面則可以以此在《哈利波特》系列上要求更多的利益——錄影帶、DVD的分紅!
希德故意在一開始只與索尼簽訂了平分票房的協議,就是為了一步步吊住索尼,當他們看到希德導演的第一部《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破10億美金的空前票房後,索尼當然想到了票房之外,不管是DVD還是電視轉播所能帶來的巨大收益,更不用說廣泛的周邊產品了。
在衍生品交易越來越廣泛的好萊塢,像《哈利波特》這樣能夠開發出豐富周邊產品的電影專案,絕對是電影公司的最愛。
而後續的衍生品利潤,更是已經佔到了電影專案總利潤的四分之三到五分之四的地步,在這樣的情況下,索尼又怎麼會甘心只拿到一個“少得可憐”的電影票房的一半呢?
在多次交涉後,雙方甚至一度陷入膠著,最後還是希德、雪莉與霍華德·斯金格單獨會面後,才達成了索尼可以參與《哈利波特》系列的DVD收益分紅,但是相對的,索尼影業就要接受火獅影業所有影片的海外宣發業務。
在“失去了”《蜘蛛俠》系列後,如今的索尼只能接受這個“不平等條約”來用《哈里波特》系列的收益,來補償自己的日常損失。
正是因為有了這一系列的佈局,火獅影業才得以在目前的情況下殺出一條血路,沒有重蹈夢工廠的覆轍。
在這樣的背景下,希德拍攝《加勒比海盜》的訊息當然更讓一些人眼紅,這邊的麻煩才剛剛爆出,那邊的小報就登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