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他執導的《碟中諜2》,首映票房就高達7000萬美元,正式奠定了吳宇森作為好萊塢一線導演的咖位。
但《風語者》一片,卻讓這位一帆風順的John oo約翰·吳,背上了票房毒藥的標籤。
雖然有尼古拉斯·凱奇等大牌明星加盟,但影片口碑仍不理想。
4000多萬美元的北美票房成績,對於一般的好萊塢電影也許算不上失敗,但對於這樣一部製作成本過億的A級大製作來說,那簡直就是萬劫不復的深淵。
此前吳宇森的成功,是因為美國人看見了一位能創造出與好萊塢傳統警匪片不同的精彩故事的導演。
《變臉》融合了中國的倫理親情,動作場又是那麼的與眾不同,但在那之後吳宇森卻沿著這條路越走越遠。
從最表層來看,《風語者》災難性的失敗,讓吳宇森遭受沉重打擊。
但是更重要的是,本片的發行失敗,導致米高梅的股票大跌,造成公司世界市場發行總裁羅伯特·列文引咎辭職,整個米高梅高層都陷入了動盪之中。
原本就身為獨立片廠的米高梅,其資金回籠的速度就要比其他六家已經成為傳媒集團的競爭對手要慢。
如今《風語者》的失敗,導致米高梅積弱已久的資金鍊終於斷裂,而股價的大跌,更是讓其融資渠道被一刀斬斷。
雖然米高梅的老闆,拉斯維加斯的賭場大亨科克裡安暫時還沒有表現出對米高梅的最終決定,但是明眼人都知道,這傢伙不過是在等年底,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最後一部《007 擇日而亡》的最終上映,再撈一筆罷了。
其實從90年代以來,一直都身負數十億債務的米高梅,就是半條腿的七大成員,一具名不副實的活喪屍。
但在希德看來,米高梅的財務問題只是其墮落的原罪之一。
落後於潮流的經營思路,糟糕的審美眼光,才是米高梅墮落的真正原因,在所有人都知道幻想大片才是現在的主流——華納甚至不惜與新線大打出手搶奪《黃金羅盤》,迪斯尼則率先搶下了《納尼亞傳奇》之時。
米高梅卻被吳宇森的“暴力美學”的名頭所迷惑,多年後的吳宇森拍個《赤壁》都捉襟見肘,怎麼可能駕馭得了《風語者》?
最終,成片的效果呈現出一副拖沓冗長,乏味無聊的嘴臉,導致口碑、票房雙失利,也就不足為奇了。
吳宇森在《風語者》中,想要同時駕馭西方的道德困境和東方的兄弟情義,以此融合東西、劍指票房,進而覬覦奧斯卡。
如果要拿好萊塢裡的導演來打比方,那就是明明只有爆炸貝的命,卻非要做斯皮爾伯格的夢。
而米高梅對新潮流視而不見、反應遲鈍,居然還不知傳統戰爭片早已日薄西山,《拯救大兵瑞恩》的成功只是斯皮爾伯格的獨家特例。
不是所有人都是斯皮爾伯格,能封神的只有那麼寥寥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