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後一共八檔熱門真人秀,《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倖存者》、《貴公司喬恩》、《老大哥》、《美國偶像》、《與星共舞》、《單身漢》和《單身女郎》。”
“而美劇部門則創造了15億美元,雖然時間稍短,但我們也已經擁有了八部當紅美劇——《24小時》、《漢娜蒙塔娜》、《絕望主婦》、《迷失》、《豪斯醫生》、《尋骨識蹤》、《童話鎮》以及《老爸老媽浪漫史》。”
“除此之外,我們剛剛開播的第一檔脫口秀《艾倫秀》的收視率不俗,也已經創造了7000萬美元的淨利潤。”
“電影部門與電視部門相當,共創下了40%,40.4億美元的利潤,其中《歌舞青春》系列的盈利最豐厚,加上原聲唱片等周邊產品,已經累計積累了17億美元以上的利潤。”
“哇哦——”希德立刻吹出一聲口哨。
他雖然是《歌舞青春》的創造者,但是卻也並不清楚這套系列居然如此挖金,難怪“歷史上”的迪斯尼,能那麼快從邁克爾·艾斯納的爛攤子裡走出來。
短短几年時間就從七大影業的吊車尾,變成了左買漫威、右買盧卡斯影業的“買買買”大佬了。
“另外火獅唱片的盈利嘛,”雪莉頓了一下,然後才開口道:“累計至今一共3.24億美元。”
這個成績比起開山闢路、大殺四方的電視和電影部門簡直少的可憐。
不過現在只有布蘭妮、林肯公園和50Cent三個藝人的火獅唱片,也實在不好苛責,再加上整個唱片業都在走下坡路,希德倒也從來沒把唱片部門,當做盈利的主要渠道。
“最後還有一塊,就是我們所有的電影電視資源的,海外海外電視播映權的收益。”雪莉說道。
雪莉的話讓希德立刻反應過來,“這塊就是行內俗話說的‘影視版權收益’吧?”
“不錯,就是這個。”雪莉點點頭。
所謂影視版權收益,就是外界說的“片庫”。
為啥好萊塢不管大小公司,競爭爭奪時,首選的就是對方的片庫呢?
就是因為這些片庫版權,不僅是版權資源,而且可以向海外的電視臺、影碟商以及其他渠道收取費用。
而且因為這是手頭上已有片庫的收入,所以實際成本是零,收多少錢賺多少錢。所以好萊塢公司都把自己的片庫看做命根子。
“那這筆利潤是?”希德問道。
“一共20.13億美元。”雪莉答道。
“是四年累計?”希德問。
“對。”雪莉點點頭,“而且是我們所有電視電影節目,以及我們收購的那6000多部‘垃圾’電影的片庫總收入。”
“嗯,這樣才合理。”希德瞭然的點頭道。
對於片庫這個東西到底有多賺錢,好萊塢公司向來都是視其為絕密資料,絕不外傳的。但是希德前世查過北美的相關資料,其中的典型——華納兄弟影業每年靠片庫從海外和各種渠道收到的利潤就足有20億美元。
火獅花了3、4年時間彙集起來的片庫總收入,與華納影業一年的片庫收入相當,也算是更加合理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