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鬼影實錄》只是一部DV電影,不用考慮配音、配樂等複雜的後期工作,只需要處理好畫面即可。
其實,如果希德嚴格按照《鬼影實錄》原片的模板來拍攝,那麼剪輯也不是什麼困難的工作。因為完整的電影就在他的腦海裡,只需要按照原片,一模一樣的剪出來就可以了,甚至可以達到毫釐不差的地步。
但希德在拍攝中,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觀看其他恐怖片得到的靈感,所以電影素材裡就多了不少,原本沒有的場景和表演。
如何把這些片段融入電影,給全片增色,這就是考驗希德的部分了。
在反覆組合試驗過後,希德先把大概的場景順序排列出來,然後再在關鍵的情節點上反覆除錯。
比如同樣“凱蒂”第一次被附身的場景,當時拍了三個完整的版本,希德把最接近原片氛圍的鏡頭抽調出來,組合起來。
而有的場景即可以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後面,但是不同的排列方式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對影片整體的節奏,和對觀眾的情緒影響都不盡相同。希德在多次考量後,還是決定把中間“凱蒂”附體的三個階段作為影片的核心。
圍繞女主角“凱蒂”的變化,來讓觀眾最直觀的感受到那種步步緊逼的恐怖感。
在把全片的順序和鏡頭全部挑選OK,排列妥當之後,剪輯的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然後希德就緊鑼密鼓的開始在晝夜的場景之間,加上說明的文字。什麼時候是第一天晚上,什麼時候是第三天白天,用字幕分割影片的晝夜世界。
大多數人在觀看《鬼影實錄(ParanormalActivity)》時,不會太注意到晝夜劇情線對影片的影響。但終《鬼影實錄(ParanormalActivity)》一整個系列,晝夜兩條明暗劇情線的交替推進,一直是故事設計、影片節奏的重要基礎,就像是船隻的龍骨一樣重要!
白天就像是故事世界的明線,表面看起來一切正常,但時不時出現的不尋常的小事件,都是暗藏的靈異力量的偶爾噴發和表現。
而等到了夜間,《鬼影實錄(ParanormalActivity)》世界猙獰的一面就開始慢慢撕開它的偽裝,一步步緩慢,卻堅定的逼向主人公,也逼向觀眾們。直到用前半段營造出的真實感,一舉穿透所有人的理智和心靈。
在把整部影片的字幕加完後,希德就開始處理最後的影像問題——視覺特效。雖然《鬼影實錄(ParanormalActivity)》只是一部1萬美元的超低成本電影,但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它也是有特效的。
不多,但都是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特效。
比如主角“米卡”不信邪的在臥室門口撒上面粉後,詭異的三角形狀腳印踩著麵粉,憑空在地板上踩出一排腳印。
當然,還有最後那個鏡頭裡,女主角“凱蒂”從面無表情到詭異笑容後,需要把她的臉快速變為鬼眼加獠牙的猙獰鬼臉,來結束整部影片。這也是全片唯一一個算得上,正面有鬼出現的鏡頭了。
這個部分一方面因為希德畢竟不是專業特效師,第二,這個97年的時間點,後來便宜好用的那些視覺特效軟體不是沒有發明出來、就是功能差之千里,最後逼得希德只能透過傑瑞米,找了個二流的電腦特效師幫忙製作了這些特效。
把這些都忙完後,希德拿著借來的專業Sony耳機來處理最後的工作——音效。
雖然《鬼影實錄》只是一部偽紀錄片的DV電影,但是它也的確在少數幾個關鍵地方,需要處理音效,當然大多都是類似噪聲、電子低音、渾濁高音之類,用來烘托靈異氣氛,“折磨”觀眾神經之用。
比如鬼腳印出現時的壓抑音效,最後女主角看向鏡頭時的微微電流聲等等。
還好需要處理音效的地方不多,比起視覺特效也要簡單得多,希德只需要從現成的音效包裡挑選合適的片段,再剪下進影片裡。不過在聽了2000多個各種效果的鬼叫聲、電子音之後,希德感覺自己都快被折磨的神經過敏了。
搞得他在處理完音效後,似乎經常能在房子裡聽到莫名其妙的聲音似的。
————————————————————
原版的《鬼影實錄》雖然不是世界上第一部DV電影,但是它的確是世界上回報率最高的電影,沒有之一。
1萬5千美元的成本,換回1億9千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投資回報率足有1萬3千倍以上。
即使是DV電影史上票房最高的,有著2億4千萬票房的《女巫布萊爾》(也是DV電影的鼻祖),其6萬的製作成本,讓它的投資回報率“僅有”4千多倍,剛好超過《鬼影實錄》的零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