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新聞!特大新聞!”
“我國目前最大的四幅壁畫在京城地鐵落成!”
“京城市政府決定,將從4月1日起擴大外國人在京城的旅行區域!”
“皮爾卡頓服裝公司正與國際影星阿蘭德龍接洽,誠邀左羅拍攝電視廣告啊!”
臨近下午五點,下班高峰即將到來的時候。
街邊的一個書報攤上,兩大摞二百份兒的《京城晚報也剛剛送至。
攤主抓緊時間擺放好報紙,就按照慣常的習慣,一邊瀏覽著報紙的標題,一邊衝著街上的人流賣力的吆喝著。
別說,什麼國家大事都沒有“阿蘭德龍”的名字和“左羅”的招牌管用。
雖然前面的幾句,行人是完全無動於衷,可隨著最後這句一出口,書報攤兒前立刻就有了不一樣動靜。
打個比方,就跟攤主學會了孫悟空的定身法似的,立馬定住了經過報攤的好幾位。
有兩位結伴而行的馬上就轉回來,一個騎車的也一剎車閘停在了路邊,然後蹁著腿往回倒。
“什麼什麼?你剛才喊什麼?阿蘭德龍?”
“沒錯啊,就是阿蘭德龍!”
“演左羅的那個?”
“還能是哪個啊。人家除了左羅,還演了《黑鬱金香呢,現在電影院正放呢。一票難求啊!”
“那……那成,給我來一份吧。哎……這哪兒呢,怎麼沒有啊?”
“有啊,您甭看頭版啊,往第三版右上角找……”
“喲!就這麼點兒內容啊……”
“嘿,瞧您這話說得,這不是《大眾電影,是晚報。能給您個最新訊息就得了。您還打算看看《黑鬱金香和《左羅是怎麼拍得啊?”
“哎,您這話對啊,我不挑,給我來一份。”
“我也要,我也要,來一份啊!”
接下來,都不用攤主再吆喝什麼了,簇擁到報攤兒上的人頭,就足以把後面源源不斷的顧客吸引過來的。
結果一篇百字的報道,讓就當天的《京城晚報在全市範圍內提前半個小時售罄。
甚至連這一現象都成了京城當地的社會新聞,還導致去郵局交年費訂報的人數目大增。
要知道,這天許多習慣了蹭報紙看的主兒,紛紛掏錢賣報,導致許多有長期購報習慣的人都沒買到當天晚報。
而類似的情況還是頭幾年撒切爾夫人人民大會堂前摔的那一跤,才出現過呢。
由此可見阿蘭德龍對於普羅大眾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後續的影響更是超乎炮製這則新聞的人所預料。
因為無論是皮爾卡頓還是宋華桂,甚至是寧衛民本人都沒想到,這隻為試水的一篇新聞居然熱度能把水給燒開了。
其後才第二天,皮爾卡頓公司的電話就成熱線了。
不許多影視相關的報紙和雜誌都來打電話探聽訊息,發出採訪邀請。
比如《大眾電影和《電視週報,以及國家電視臺、京城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