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訂單不但已經足夠街道服裝廠吃飽了,甚至都讓他們吃撐著了。
別說廠子的毛利從單月平均七八萬塊上漲到了十五萬左右,就是工人的收入和人數也基本翻番。
不過,即便是這三年來,街道服裝廠已經從六十人擴張到了現在的近百人,還是會頻繁出現爆款服裝製作速度趕不上賣速的事兒。
尤其是春節之後,寧衛民的運動服品牌——國風,和皮爾卡頓華夏總公司聯合行動,決定贊助奧運會國內代表團的全部服裝。
這就更等於倒逼著煤市街的街道服裝廠進一步的擴大規模,提升產量。
否則的話到時候奧運廣告效應一旦體現,店裡沒有足夠的貨物去賣,那不是成了服裝廠扯後腿了嘛,怎麼對得起寧衛民這個恩人?
於是,四月中旬,街道服裝廠甚至不惜停工三天,就為了一件事——搬家。
敢情原有的廠址已經不足以支援服裝廠繼續擴張了,所以街道李主任乾脆就把同樣歸屬於街道的布鞋廠與街道服裝廠完成了合併。
這個布鞋廠有六十多人,本身廠區就有將近四百多平米。
而且後邊還挨著一溜兒原本是街道用於堆積查抄物資的空房。
現在當初查抄的物資基本都退還了,這些房子也就空出來了,所以這麼一來,兩處合為一處,面積就能達到八九百平米。
既可以讓街道服裝廠幫布鞋廠一把,增加裝置,開發新品種,改變原本布鞋廠效益低下,庫存積壓的現狀。
同時對服裝廠來說,也有了總共將近八九百平米的廠區,還有額外增加的人手,能夠滿足服裝廠擴大生產的要求。
而服裝廠搬家之後的第二件事,就是人事調整和繼續招聘工人。
這次兩廠合併說的好聽,其實相當於服裝廠吞併布鞋廠,那麼蘇錦作為服裝廠的廠長,肯定還是強勢的一方,一把手的角色。
所以等兩廠合併,他第一個命令,就是縮減了布鞋製作方面一半人手,組成製鞋車間。
然後把多出來的三十人都分配到了包裝部門。
此外,他還要招聘增加兩個車組,大概是六十餘人的普工。
製衣廠生產車間的生產線,是以“組”作為單位的。
一條生產線就是一個車組。
每個組的生產工人大概在三十人之間。
蘇錦打算招收增加的這六十多人,可分到兩個車組。
蘇錦打算在奧運之前,先儘可能地用來生產“國風”品牌的奧運同款運動服。
在理想情況下,這兩個車組每天貨物的產量,可達到上千件。
當然,除了製衣車間普工外,還需要招收兩位車間主管,裁床及辦公室人員。
這些人當中車間主管的職務是最重要的。
主管是生產車間的基層管理者,需要相當的經驗。
理論上說,車間主管合理的管理人數應在二十人至四十人之間。
超過這個數字,人數太多車間主管就忙不過,容易出現管理漏洞。
而低於這個數字,則製衣廠管理層人數過多,人浮於事造成管理成本的浪費。
所以,一般情況下一位車間主管,對應適合管理一個車組。
對這樣的角色,蘇錦也只能從大廠退休下來的人裡返聘,目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
而在車間人數急劇擴招後,辦公室人員的數目也要相應增加。
原本,製衣廠辦公室除了蘇錦這個廠長之外,還有一個會計,一個出納,一個文員和一位跟單。
現在,蘇錦決定再招一文員和一位跟單,並將人事管理,後勤、外聯等職能明確分工,分攤給辦公室文員。
當然了,像是裁床還有打版師這樣的技術工種也要招人。
比如說打版師,蘇錦本身雖然也是一位打版師,但製衣廠擴張後事務也隨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