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託商店不賣古玩字畫的,老百姓要想買賣此類東西,除了去琉璃廠的文物商店,就沒別的合法合規的去處了。
剩下的就只有那些“鬼市”之稱的古玩攤。
此階段的古玩攤有潘家園、白廟、鼓樓、後海、龍潭湖、皇城根、官園等。
惟一算是半官方的市場,也是因為寧衛民的干預,才把天壇壇根兒的鬼市弄到了天壇公園齋宮門前。
可畢竟規模有限,也沒有合法的批文,不好大張旗鼓不是?
所以總的來說,老百姓對這些東西的買賣難極了。
琉璃廠壓根就是給外國人開辦的,天壇齋宮門前的攤子也差不多是相同的路數。
民間愛好這些東西的人,想找個逛的起,也買得起這些東西的地方,幾乎沒有。
那些古玩攤的小販經常要和工商部門斗智鬥勇,打“游擊戰”,想辦個合法的執照都沒地兒辦去。
不過,這種狀況到了寧衛民有意要辦市場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因為就在幾個月前,1987年11月,國家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通知》,規定政府職能部門可以出面建立古玩市場。
這也就是說,在國家批准建立的古玩市場中交易古玩成為合法,已經為了寧衛民興辦舊貨市場的投資計劃掃清了政策上的障礙。
這就是天時啊。
再加上寧衛民因為捐獻古物和幫助天壇公園發展中,無論和文物局還是旅遊局,都維持了較好的關係。
他要牽頭去辦這個市場,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嗎?
文物局正發愁沒有辦法去感謝他呢,旅遊局也對他的貢獻心存感念。
更別說寧衛民為了佔據法理正義,避免日後的法律方面的麻煩,還效仿壇宮飯莊的合作模式,許諾白送兩個單位各百分之十的股份了。
實際上,就連頓飯都沒吃,連頓酒都沒喝,寧衛民做好了規劃之後,只是按照流程打了一個申請報告,帶著齊彥軍分別跑了兩個單位一趟,這件事就做實了。
這就是人和啊。
至於地利那就更不用說了,有現場的成功案例就在寧衛民的腦子裡,他還用發愁去想哪兒合適嘛。
而且現在的潘家園啊,還荒僻的很呢。
過了左安門,過了腫瘤醫院往東,根本就沒什麼居民。
從二環到三環,除了零星幾個小工廠,一個附近農民用來交易農副產品的自由市場,其他的地方,那都是雜草叢生,坎坷不平的荒地,越靠近三環越是如此。
僅僅只有不多的幾處工地在蓋樓,也都是一些大的企業單位,在給自己的職工蓋家屬樓。
說句不好聽的,在這個1992年才出現的潘家園舊貨市場原址啊,此時就連一點人氣基礎都沒有呢。
甚至連那些最早來到此處的文物販子們,目前都沒發現這裡的好處呢。
所以,這就意味著拿地成本幾乎為零,根本就不用拆遷。
而且在這塊地段,市場想要怎麼發展根本就不受限制。
面對一望無垠的荒草地,和溝溝坎坎的,據說是原先這裡窯廠挖土留下的大坑,想怎麼蓋就怎麼蓋,想怎麼圈就怎麼圈,只要花點錢把地給整平了就行。
於是乎,1988年4月18日這天,當齊彥軍代表寧衛民來潘家園現場圈地確定投資意向的這一天,那叫一個興師動眾。
不但文物局的人來了,旅遊局的人來了,工商局的人來了,公安局的人來了,當地的街道幹部更是如接貴賓,把齊彥軍當成財神爺一樣的接待。
不為別的,就因為對這一片的街道幹部們而言,那真是久旱逢甘霖啊。
就他們轄區裡這麼個專門讓鳥拉屎的地兒,居然也能讓人看上,這不是天上掉餡餅是什麼?
只要這個大市場開了,無疑也就意味著他們苦日子也就結束了。
起碼他們從此不是土得掉渣的城鄉結合部了,而且手裡也能額外有幾個活錢不是嗎?
因此街道胡主任幾乎是點頭哈腰,亦步亦趨,齊彥軍說什麼他都說“是”,儘量滿足對方的一切條件。
而齊彥軍也真是沒讓對方失望,情況瞭解的差不多了,乍一張口就語出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