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甘當幕後無名英雄,喜歡“悶得兒蜜”的寧衛民不大一樣。
普遍來說,這個年代的大多數人並不懂得和光同塵的好處,還是更喜歡出名要趁早,站在臺前的聚光燈下。
不過這個月,一個家喻戶曉改革明星的落寞倒是讓大家對這個觀念,有了重新的思考。
1988年1月下旬,全國的老百姓忽然從報紙上獲知了一條新聞,曾經的改革明星步鑫生被免職。
而他所領導的襪子廠也像他一樣,在經歷過幾年來明星企業的待遇和榮耀之後,重新陷入了經營困境。
步鑫生被免職的訊息釋出幾天以後,《人民日報》一篇題為《一人沉浮,千夫評說》的文章,對“改革典型”的報道也做了一番反思。
這個時候,大家才愕然發現企業家是個很特殊的偶像。
他們跟那些比如做好人好事的人啊,跟科學家,藝術家都不一樣。
樹立之後絕不是一勞永逸,不會再犯錯誤永遠成為偶像。
原來企業家是個很功利的一個職業。
企業好的時候你是偶像,但你企業一旦不好,你所有偶像的意義全部會被顛覆掉。
這種認識不但重新整理了人們對偶像的認知,也讓不少正在風頭上的人物,或者逐漸走下坡路的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考慮自己的未來。
其實要說起來,這個現象和結果都不奇怪。
別忘了,共和國的基礎建設和工業水平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就一直都在高速發展。
國內的生產總值和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在同步提高。
這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在變化。
那麼作為經濟的載體,國內各行各業的生存狀況和發展條件也在不斷變化,當然是自然而然的事兒。
那麼隨著我們在計劃經濟中摸索前進的道路,當商品豐富到一定程度,不再是完全的賣方市場時。
作為商業的載體,各個企業遵循一定的市場規律,去蕪存菁就成了必然。
因此現在也就有了某些企業入不敷出,瀕臨倒閉。
某些企業急速發展,不斷擴大產能,擴充生產線,獲得政府扶持和表彰。
哪怕是同一個賽道,同一個行業,一個天一個地的強烈反差,也屢見不鮮。
甚至這種差距還在漸漸擴大,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
不光企業,人也是這樣。
一些新的典型被樹立,一些舊的偶像被取代。
其實這種吐舊納新,就像人的呼吸,人體的新陳代謝一樣自然,這沒什麼好說的。
說白了,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一切以成敗論英雄。
無論是企業,還是引領企業的人,在改革的大潮中,能迎浪而上走在前面瞬間,你就是萬眾矚目的英雄。
但只要被時代的大浪打翻拉下,就沒有人再關注你了,甚至調轉口風嘲笑你,並且很快遺忘你,這就是市場的殘酷性。
還不光國內的人和事如此,外資企業和合資企業也是一樣。
對於剛剛到來的1988年,他們的前路同樣充滿了挑戰。
儘管共和國龐大的市場和優惠的政策,越來越變得富有吸引力。
哪怕在日本經濟泡沫拼命吸金的情況下,也仍然有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來到華夏大地試水。
摩托羅拉、寶潔、IBM、通用電氣、百世公司、華倫天奴……這些都是上一年剛剛落戶華夏大地的新品牌。
然而與之相輔相成的,肯定就是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用說,對於提前已經落戶內地外企品牌和合資企業,更多的外國企業湧入華夏大地絕對是需要謹慎應對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