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寧衛民所採取的宣傳策略和推廣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十二天過去,不但《紅樓夢》劇組在日本三地相當受歡迎,身穿華麗戲服和精緻妝容的演員們圈粉無數。
明顯帶動了收視率的上升,且一舉打破了百分之二十收視率的大關。
這份驚喜讓TBS電視臺大喜過望,加賀副臺長因此獲得了董事會的肯定和褒獎。
寧衛民自身所策劃的“《紅樓夢》主題文化節”也同樣受到了日本民眾的熱烈追捧和喜愛。
東京、京都、大阪的活動現場,無論什麼商品都贏得了爆發式暢銷,從而讓許多華夏小吃、點心和手工藝品迅速走紅。
甚至就連金牛宮和大和廣告藉助這場活動都收穫匪淺,遠超兩家企業最初預計。
不過對於寧衛民而言,最重要的收穫還得說是伴隨著這次華夏文化在海外的文化交流活動的順利開展,藉助《紅樓夢》的IP影響力和劇組演員們的助力。
他總算為壇宮飯莊兩家分店開業造勢成功,如願以償實現了開門紅。
敢情由於《紅樓夢》劇組的演員們和文化節活動越來越吸引媒體和民眾的矚目。
越來越多的媒體都對這件事做了相關的報道,還有不少電視臺的美食節目專門來找到文化節上來拍攝華夏小吃,採訪壇宮飯莊的廚師。
結果靠著這些BUFF層層疊加,原本在這兩個地方還沒有什麼名氣的壇宮飯莊,居然直接就火了。
京都和大阪兩地的壇宮飯莊分店一開業就顧客盈門,達到滿客狀態,營業額一舉超越了在兩地深耕多年的那些中華料理老店,直接名聲鵲起,打響了口碑。
這種情況在日本可是不多見的,要多牛掰有多牛掰。
尤其是當下金錢氾濫的日本社會,每天都有高階的異國餐廳在日本的各大城市開業,做到這一點就更難能可貴。
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化IP這一手,運用得當,會在商業上產生多麼神奇的效果。
當然,話又說回來了,任何營銷手段都只是手段而已。
營銷做的再好,只能帶給商家一時無兩的風光,卻不能造就真正的百年老店。
想要買賣長久紅火,關鍵還得看你是不是貨真價實,是否有真材實料。
不過好就好在,無論《紅樓夢》這部電視劇的質量還是壇宮飯莊的手藝都是實打實的秀外慧中。
對這場潑天而來的“富貴”,他們憑著硬實力,不但穩穩當當接住了,而且還在此基礎上乘勝追擊,獲得了更多的名聲和收穫。
這次來到日本,《紅樓夢》劇組除了人來了,而且還帶來了精美的服裝首飾,和三年裡拍攝花絮組成的紀錄片。
雖然因為時間短,紀錄片並沒有翻譯成日文。
但在劇組離開日本之前,應TBS的電視臺邀請,在一期專訪節目中播出了片段,並配以主持人語言的解說。
這些拍攝電視劇的畫面還是在日本“紅樓迷”和一些偶然被吸粉的觀眾之間,引起了轟動。
因為日本人根本想象不到,為了拍這部電視劇,華夏居然花了三年時間為演員做相關文化培訓,光戲裝就完成了兩千套,並且還在京城真的建造了一座大觀園實景。
尤其是扮演王熙鳳的演員鄧婕親口說,拍最後“鳳姐之死”一幕的時候,她親身單衣在零下三十度大雪中拍攝,拍攝結束後人已經凍暈,差點真的被凍死。
這種敬業的態度和“匠心精神”,不但充分迎合了日本人的價值觀,關鍵還是資本推動的日本藝能界完全不可能出現的。
於是,這部電視劇的逼格被直接拉滿。
新一集播出的收視率再度上漲至百分之二十二,距離TBS晨間劇百分之二十五的收視率天花板僅有一線之隔了。
這已經算是有國民熱劇的苗頭了,相當值得誇耀了。
同時,《紅樓夢》拍攝的艱苦條件,也在日本社會層面引發了一場不小的討論。
許多觀眾看到華夏在資金不足,拍攝條件這麼艱苦的情況下,居然能眾志成城,大家齊心協力完成如此高質量的一部電視劇作品。
不由都在質疑,如今的日本藝能界完全靠金錢推動的模式是否合理。
與金錢相比,創作者的藝術良心和創作本心,是否是一部影視作品獲得成果更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