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業務當然就免不了送禮和交際。
由於這個年代的日本不是泡沫之後,所以日本的法律除了對企業和官員間的“經濟互動”有所限制之外,對於企業和企業之間的“交際費”並沒有規定最高限額。
實際情況反而倒是因為日本大部分行業都呈現一片繁榮景象,在日本企業相互間的商務活動中,交際費在以極快的發展態勢飛速增高。
連日本政府非常樂於見到企業多花交際費。
官員們都認為企業的消費越多,越能刺激生產,對日本經濟有益。
所以國人印象中日本人送禮和請客小氣的現象,在這個時代,只存在於普通人的私人交往中。
送個毛巾肥皂、書籤茶杯什麼的。
企業對企業可不是這樣的,反而大方得很呢。
可以說即使與幾十年後華夏經濟最好的時候相比,日本社會此時奢靡之風氣也有過之而無不及。
因為日本人大手大腳花交際費,是從上到下,一榮俱榮,遍及大多數行業的人,具有普遍性的。
不像華夏,哪怕經濟再好,也只有個別領頭行業才能享受到的這種錢多的幸福。
只有企業的頭頭腦腦們自己“悶得兒蜜”的份兒。
像寧衛民聯絡拉桿旅行箱的業務時就發現,不管他和對方誰請誰。
外面吃一頓飯就要幾萬円,送一件禮物價值起碼五千円起。
有時候還會附贈各種商店的消費券、餐飲券、打車券。
談合作到簽訂合同的階段,更到了當天晚上要不去俱樂部或夜總會坐坐,花個十萬八萬的,就屬於沒有誠意,別人無法相信你的地步。
就連頭幾天為他找庫房的香川美代子,還以公司的名義送了他一個麵包機。
聞著味兒追蹤而至,順便推銷火險的左海佑二郎,還主動請他和美代子吃了頓餐費兩萬円的壽司,然後眼也不眨地說“不要緊,公司有交際費”呢。
由此可知,他們倆的日子最近也好過多了,房地產中介和保險公司的生意都不是一般的景氣啊。
所以在拜訪“大和觀光”各個分社的過程裡,寧衛民是真沒少出血。
好在他送的禮物,大多都是鄒國棟從國內帶來的茶葉、料器和漆器
這些以人民幣計價,花費並不算多的東西,放在錦盒之內,日本人也摸不清楚到底值多少,反正看著就覺得很名貴的樣子就是了。
這倒是惠而不費,能省下不少的錢。
不過有一利就有一弊,基於每個人審美、知識、經歷的不同。
這些東西在不同年齡的人眼中價值是不一樣的,所產生的效果也明顯不同。
寧衛民就發現,像年歲偏大的分社部門經理更喜歡這些東西。
因而對他就比較熱情,在合作條件上就容易點頭。
反觀三十歲以下,較為年輕的部門經理就不是很“感冒”了。
越是年輕人,對這些禮物的態度就越平澹,難免要斤斤計較起來,有時還會額外找點麻煩。
好在寧衛民倒是個善於總結,懂得抓住主要矛盾的人。
很快他就逐漸掌握了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竅門,開始走出思維定式,採用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通殺了。
敢情他發現幾乎每個人,不分年齡,不分性別,壓根就沒有不喜歡拉桿旅行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