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滬海寶山區吳淞炮臺遺址附近是相當荒涼的。
不但炮臺周圍雜草叢生,少有人跡,就是寬闊的長江口,也鮮有船舶經過。
只能偶爾看到若干大型軍艦快速駛過。
至於與其一江之隔的浦東濱江岸線,方圓數里地的範圍內,更是一片蒼蒼茫茫的荒郊野嶺。
這裡除了一個石頭碼頭勉強可以停泊漁船,到處都是平灘。
不過自然風貌倒是相當美麗的。
平攤下面水草叢生,遍生蘆葦。
多有不知名的鳥兒躲在蘆葦蕩深處淺吟低唱,啁啾之聲不絕於耳。
還有一些美麗輕盈的大雁在其中低飛逡巡覓食。
枝葉搖動,水波盪漾間,偶有野鴨從水草中撲稜稜飛出。
或是劈開水面,一個猛子紮下去,再見時已經是遠處的一個黑點。
當靠近水邊,仔細點觀察,還會在蘆葦的倒影中看到穀粒大小的小魚在水裡戲遊,穿繞。
如果不是有人破壞了這裡的寧靜,在此地大興土木,挖溝壘土。
這裡大機率還會一直保持著這種狀況。
至於那些突然闖入這裡改變了一切的人,便是電影《李香蘭》的南下劇組。
導演野村芳太郎所制定的拍攝計劃是這樣的。
在此地,除了白天要拍攝1937年“八一三”事變,滬海淪陷前,本地漁民為避戰難,不得不攜家帶口,倉惶跑到滬海城裡的難民景象。
以及日本陸軍大隊追蹤而至,佔據此處,隔江與滬海守軍展開激烈交戰的場面之外。
到了夜晚,還需要拍攝一段松本慶子的重頭戲——她扮演的李香蘭為勞軍演唱的劇情。
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情節不是虛構的。
而是來自於李香蘭的自傳裡,一段讓她記憶深刻的往事。
1937年,當時日本侵略者南下攻打滬海的時候,從軍艦運送來的一個日本陸軍大隊從吳淞口附近登陸上岸,併為了攻佔吳淞口與滬海守軍隔江交戰。
由於一連打了兩天仍舊久攻不下,為了鼓舞士氣。
“滿映”的負責人接到日本軍部的命令,強行把李香蘭帶到前線陣地來做勞軍演出。
為了不暴露日方的陣地,李香蘭是壓著嗓門清唱的。
她表演的場所也很簡陋,就是距離戰壕不遠處,在荒野中用沙包堆砌其的一個簡易舞臺。
當時除了天生的星光,只有兩盞放置於腳下微弱的燈光可以照明,勉強讓士兵看到她。
不用說,按照日本軍部和“滿映”負責人的要求,李香蘭演唱的一定是鼓勵士兵士氣的歌曲。
但李香蘭也算是半個華夏人,以想到自己的養父母和華夏的同學、朋友,她就淚眼模糊。
唱到半途,竟然情不自禁唱起了日本的民謠,不由自主地表達出了思鄉與厭戰的情緒。
更沒想到的是,唱到後來,有不少日本士兵也都跟著她哼唱了起來。
但這樣的情景明顯是不利於戰爭中部隊士氣的。
於是,陸軍大隊的一個日軍大佐勃然大怒,憤而起身,當場就對李香蘭表示了憤慨和不滿。
可就在他凶神惡煞一樣,要和李香蘭動手為難的時候,卻因為動靜太大顯露了行跡。
結果滬海守軍發現了這邊的情形不對,從彼岸一下發射過來好幾發的炮彈,當場把這個大佐和許多士兵都炸死了。
倒是李香蘭幸運地毫髮無損,不過她也因為這件事背上了害死日本大佐和日本士兵的罪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