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處長告訴他說,局裡已經基本批准這個專案了,希望他找個時間儘快回內地,與之商洽具體合作條款。
所以這次寧衛民歸國,對於雙方合作達成,無疑是抱有極大期許的。
為了與李處長的再度會面,他可以說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不但帶來了從東京購買的禮物,詳細的產品資料,樣品和圖紙,還準備好了支票。
只要考察完畢,選好工廠,談妥條件,他馬上就可以給付款項,讓工廠開工。
尤其頭幾天見霍司長的時候,他還從霍司長的口中瞭解到一個驚人的訊息。
在東北的SY市,虧損已達十年的一家國營企業!
負債額超過全部財產三分之二的防爆器械廠!
剛剛宣佈倒閉了!
這在十年後不是個問題,但在這個年代,卻屬於打破先例之舉,非常讓人震驚。
這說明什麼?
只能說明連鐵飯碗都不保險了,盛大鍋飯的這口鍋,也可能有朝一日被打翻。
同時還能說明,國內目前恐怕已經不是純粹的賣方市場,短缺經濟了。
如今可不是所有的東西,不管好壞,只要生產出來都有人買了。
不是隻要不憑票,東西就能被顧客搶光,價格還一個勁地漲。
毫無疑問,作為生產企業,京城這邊的許多工廠肯定會因為這個訊息,感到物傷其類,兔死狐悲。
一定會對自己的未來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
因此寧衛民認為京城這邊的廠家不管日子好過還是難過,都會希望自己的廠子能更保險一點,誰也不會拒絕他的訂單。
而反過來,他也不是那些惦記著往死了佔便宜的外國資本家。
只要能夠保證質量,不出問題,他其實很願意開出足夠優厚價碼。
再怎麼說也是一家人,讓京城的廠家賺走了,這叫肉爛在鍋裡。
反而他要是在差價上賺得多了,把利潤都拿走,那邊還得多給日本政府繳稅呢。
那幹嘛不把利潤儘量多的留在國內,幹嘛不對家裡人實在點?
即使同樣在繳稅,那也是支援自己的家鄉建設,是愛國之舉,對不對?
總之,寧衛民從不認為兩邊存在什麼根本性的原則問題,會有什麼談不攏的實質障礙。
在他心裡,這件事應該是穩拿把攥了,其餘的就是快刀斬亂麻的確定工廠,籤合同了。
可結果沒想到,實際情況卻和他想象中完全不一樣,這件事居然“難產”了。
現實又給他上了一課。
問題不是出在李處長身上。
應該說,李處長辦事還是挺實在,也挺靠譜的,前後帶寧衛民去實地看了三家廠家。
有兩家是輕工局麾下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箱包廠家,還有一家是輕工局下屬最大的皮革製品廠家。
三家工廠規模,最小的也在千人以上,生產裝置和職工素質,也是全市最好的。
不過這三家廠子雖然一開始都挺熱情,也很感興趣,甚至還擺酒迎接,熱情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