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的佈景也非常考究,葷局、素局、湯局、飯局、掛爐局、點心局、司房,樣樣俱全。
幾乎是等比例恢復了舊時御膳房的原貌。
這可是寧衛民千辛萬苦、小心翼翼從京城帶過來,然後又讓好幾個人花費了好幾天才拼成組裝好的。
日本人能看到,實屬三生有幸。
此外,餐廳中還懸掛有末代王爺和來自日本的末代王妃親筆題字。
像傅傑所寫的“食在壇宮”掛在了店面正門的入口處。
而嵯峨浩所書的“神鼎上方調六膳,玉壺春色釀三漿”,則掛在了店內廳堂的顯要位置。
這兩幅書法等於為壇宮的宮廷菜做了信譽背書,間接說明了其傳承於正統的文化權威性。
至於整套《三國演義》的絹人,以及九龍戲珠的宮燈,花卉果品料器盆景,瓜果蔬菜擺件,飛禽走獸的仿生瓷,螺鈿的漆器、鎏金的如意,粉彩的葫蘆、琺琅彩炭火鍋子……
這些五彩繽紛的東西就是增加文化情趣的需要,作為裝潢角落的需要了。
這還不算,由於店面夠大,寧衛民甚至還為好酒之人專門設定了能夠了解華夏名酒的陳列區。
他別出心裁在店面裡擺放了五六個底部發光的玻璃酒櫃,專門用於展示來自華夏的酒水。
這些展示櫃裡,不僅只有華夏的十大名酒,還有京城各大酒廠的產品和山東即墨酒廠的產品。
不但白酒的香型涵蓋了清、濃、醬、復、米,而且還包括了黃酒、果酒、露酒和啤酒。
林林總總多達上百種。
甚至這些酒水並不僅僅只限於單純擺放讓客人觀賞。
如果有顧客真對哪種酒水好奇,完全可以透過服務員要上一小杯,親身體驗,免費品嚐。
此外,寧衛民為了讓顧客們儘量加深文化上的體驗感。
做設計方案之初,他就要求設計師一定要在店裡不同位置懸掛電視機。
最後施工完成後,這些電視還都連線上錄影機。
這樣一來,既可以毫無死角的對店內賓客播放企業宣傳片,也可以播放NHK電視臺去京城拍攝的紀錄片。
然後透過和這些電視畫面的對照,讓顧客感受到純正的華夏飲食氛圍。
總而言之,寧衛民打造這樣一個餐廳的初衷,就是想透過店裡裝潢陳設,儘可能讓每一個進入壇宮的顧客,親身感受到華夏飲食文化上的豐富情趣,並且對華夏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和好奇心。
說白了,在這裡吃的並不僅是菜餚和口味,也是異域文化、歷史淵源和風土人情。
那想想看吧,在這樣的場景裡。
那些初到銀座壇宮飯莊,今天來參加開業慶典的賓客們還能安靜待著嗎?
不!當然不!
實際上每個人的眼睛幾乎都不夠用了,一個個全成好奇寶寶了!
像谷口主任、谷口太太、香川姐妹和左海佑二郎,還有惠文堂書店的兩個大學生,大刀商社的幾個骨幹員工,無疑是今天來賓中見識較低的幾個日本人。
身處這樣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只覺得頭暈目眩,富貴逼人來,是極其的不適。
原本他們的精心打扮純粹只是為了銀座這個地點的付出。
日本人又不是沒吃過中華料理。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對中餐館多少還有點輕視。
他們不免好奇寧衛民怎麼會選擇東京最昂貴的地方開一家中餐廳。
難道這麼好的地點開西餐廳不好嗎?
要不就租出去給別人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