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2月12日,除夕說來就來了。
這一年的春節,顯然比去年更具喜慶的氣氛,老百姓也覺得更有興致。
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今年的年貨比去年又豐富了不老少。
這個春節,京城居民每人除了照例可以購買江米一斤,花生油四兩,魚兩斤之外。
政府又多給配給了三斤富強粉。
和標準麵粉比,富強粉面筋含量高,精細,雜質少。
而且在敞開供應的東西里,除了豬肉以外,又多了雞蛋和粳米。
另外,由於京城的蔬菜種植面積已經擴充到了1.9萬公頃,外埠菜也大量供應京城。
所以這一年的冬天,京城的大白菜不但供應充足,細菜也相應增多了。
像冬筍、荸薺、韭黃這些過去價高難得的東西。
今年京城四大菜市場的櫃檯上,不但供應量變多了,價錢也實惠了不少。
連許多普通百姓,咬咬牙也能吃得起了。
水果方面也和蔬菜差不多。
由於本年度京郊蘋果面積達17.2萬畝。
這一年春節前的水果供給,已經成為橘子、蘋果、山楂、柿子交相輝映的局面。
人們不僅有了價廉物美的水果解饞膩,也脫離了品種單調的困局。
最後還有小食品方面。
儘管瓜子花生的限購沒有改變,可許多風味食品卻得到了恢復。
比如話梅、山楂、“信遠齋”的蜜餞和“通三益”的秋梨膏等。
毫無疑問,越是充足的物質供給,才能越顯出過年的豐美來。
至於第二個讓老百姓感受到這個春節比往年更有意思的因素,還在於一種家庭歡聚的新模式從此奠定。
由於這一年,我國電視機擁有量比起去年來實現了翻倍的迅猛增長。
所以到了除夕夜,人們便自然而然的開始聚集到最近的電視機前,準備收看國家電視臺第一次向全國現場直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要知道,在改革開放之前,“移風易俗”就已經硬生生割裂了傳統的延續,我們春節的傳統習俗實際上幾乎消失殆盡。
這樣一來,其實在電視時代到來的同時,許多傳統習俗也正處於恢復的過程中。
那麼對於很多人來說,既然傳統和電視一樣都是新事物,同時接受這兩者,當然毫無阻力與違和感。
於是恰恰從這一年開始,春晚幾乎一下子就演變成為一種民俗,成為了全國老百姓頗具一致性的過年習慣。
從而把最重要的這個夜晚標準化了,把春節同化為一個日益失去地方特色的節目,改寫了傳統的過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