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社會風貌,其實一直都是在不聲不響中發生著有趣的變化。
尤其是1983年春節過後,有許多與民生有關的新改變,都是可以和1982年能夠明顯劃分割槽別開的。
可以說是這一年獨有的鮮明標誌。
就比如說京城第一家超市在海淀區開業的事兒。
三十年後的人們肯定非常清楚,與傳統百貨商店相比,超市最大的不同就是商品的陳列和銷售方法。
前者把商品擺在櫃檯上,顧客只能隔著玻璃或櫥窗看。
如果看中了,要透過售貨員吧東西拿出來,決定購買後向售貨員付款。
這叫閉架銷售。
而與之相對應,超市採用的是開架銷售方式。
商品都擺在貨架上,顧客可以在商品區任意穿行,隨心選擇。
看上什麼東西合適,直接放在超市提供的籃子裡,到出口處再統一結賬。
所以正是因此,當京城出現第一家超市的時候。
像這種商業模式的店鋪還不叫“超市”,而是叫做“自選商場”。
僅從名字就能直接體現出這種獨特的購物模式來。
但非常可惜的是,由於人們還缺乏對這種商業模式的真正瞭解,最初的經營手法就是簡單的照搬國外。
因此這家開創了京城先河的超市只能算是“東施效顰”的產物。
1978年之後,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
共和國帶著剛剛擺脫禁錮的喜悅,沐浴在新時代的光輝裡。
只是儘管社會大體環境在持續不斷的好轉。
但也並非所有人的日子,都能於第一時間扭轉頹勢,奔向幸福的康莊大道。
因為有句話說的好,全天下幸福的人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的人卻各有各的不幸。
別忘了,五個手指頭還不是一邊兒長呢。
人世間總有那麼少數的幾個人,是背得離譜兒的特例。
明明沒做錯什麼,他們的日子卻在酸澀的苦水裡越浸越深,一點兒不見好轉的跡象。
讓人無法不心生同情。
可即便是這樣的可憐人,也仍舊不是最糟的情況。
因為比一個可憐人還要淒涼的,是兩個這樣的可憐人碰到了一起。
而且在這兩個可憐人之間,還有著事關生存的根本性利益衝突。
說白了,就像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的“比慘”段子一樣,那才叫造化弄人哪!
這可不是胡說八道,現實生活裡,真有這樣的事兒。
別處不提,就說京城煤市街扇兒衚衕2號院的一老一少吧。
他們就屬於這樣狹路相逢的兩個倒黴蛋。
老的叫康術德。
1918年生人,祖籍津門靜海。
少年時逃荒來到京城,後以“打小鼓兒”為業。
由於舊時年月裡,京城只有兩個行業最來財。
一個是吃瓦片的,另一個就是古玩行。
康術德不但在京城娶了媳婦,還買了房子。